美国《大西洋月刊》:运动员的“求胜执念”关乎健康

美国《大西洋月刊》8月6日文章,原题:优秀运动员可以不那么专一  拜尔斯在东京奥运会上突然失去方向感,她认为是心理治疗和其他心理健康护理帮助她恢复如常。她并非唯一公开谈论这些困境的人。关于心理健康和成功代价的讨论,无论是在竞技比赛中还是在竞技结束后,都已成为体育界的常规话题,尤其考虑到一些世界上最成功的运动员的行为:大阪直美拒绝参加法国网球公开赛的新闻发布会;菲尔普斯在罹患抑郁症和产生轻生念头后一直倡导心理健康;NBA球员凯文·乐福发表公开信,讲述他与恐慌症、焦虑症的斗争。

上述运动员都有各自的奋斗目标,但获得最高体育荣誉并不能缓解精英运动员生活的压力,这一观点已得到充分证实。研究表明,获得银牌的运动员比获得铜牌的运动员更焦虑,他们会更关注自己错失了什么,而不是取得了什么。竞争压力带来的抑郁情绪会影响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和退役后的生活,即使是金牌得主和史上最伟大的运动员亦是如此。这种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以至于有的运动员称,抑郁症是奥运会选手中的一种流行病。

一个顶尖运动员的生活必然被训练和几乎可以称之为“癫狂”的执念所主导,他们想做得比任何其他竞争对手都出色、表现更好。他们必须将大部分心思用于分析自己的表现,填补自己的短板,并通过努力锻炼以达到目标。但一些专家发现,放下这种对胜利的“执念”,实际上可能有助于运动员在抵达体育生涯巅峰之后更轻松地回到日常生活,甚至可能变得更好。

英国阿伯泰大学研究幸福感和运动的教授戴维·拉瓦利告诉我,一个人的“运动员身份认同感”越强,他们在逆境中心理问题恶化的可能性就越大,更遑论退役后。自我认同感的可塑性很强,但当不断有外界压力要求运动员拿到什么成绩时,他们的内心就很难找到平衡。有研究表明,对于一些运动员来说,获胜的压力之大,以至于获得稍微低一点的成绩都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产生不利影响。

曾10次获得奥运奖牌的艾莉森·施密特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游泳运动员之一,她亲身经历过这种挑战。她向我描述自己是“一个古怪之人”,喜欢玩乐,而且通常很乐观。她记得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赢得第一个个人项目银牌后,她想:“我应该很高兴。这应该很棒。”“我脸上带着微笑——我刚刚在奥运会上获得了银牌,”她告诉我,“但银牌几乎等于失败。”她在那届奥运会上赢得三枚金牌。但在伦敦奥运会的巅峰之后,低落的情绪加上继续保持高水平表现的压力开始吞噬她。她未能入选2013年世界锦标赛。后来,她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因此,她一直致力于倡导人们关注运动员的心理健康。 

“胜败乃兵家常事”,即使是最优秀的运动员也不可能每次都获胜。如果没有自我认同感,运动员就会陷入困境——可能会失眠,或者无法为自己补充足够的能量。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会恶化,在训练或下一场比赛中,他们的表现会受到负面影响。国际奥委会已经公布相关政策,帮助运动员为比赛后的生活做好准备。尽管如此,我采访的每个人都提到要为运动员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支持,无论是由团队、体育联合会还是独立组织提供。在获得心理支持之前,敢于谈论压力是运动员最好的应对之道。(作者塔莉亚·巴林顿,陈欣译)

热门相关:九星之主   美漫大幻想   误踩老公底线:甜心难招架!   大唐扫把星   不负荣光,不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