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大海和群峰”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陈子帅 李炫旻】编者的话:3月8日午休时间,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从人民大会堂赶回驻地,接受了《环球时报》记者的专访。今年是吴为山连续第17年参加全国两会。自2008年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以来,四届任期内吴为山已提交过40多份提案,其中关于教育、美育的提案超过一半。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仅2023年吴为山就前往全国20多个地方开展了走访、调研。“行走”不仅给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丰厚滋养,亦不断加深着他对美育等社会问题的思考。
四个维度推进全民美育
在一篇名为“不学乐器不学书画,我让孩子学编程!”的网络帖子中,《环球时报》记者关注到,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不少家长开始倾向于让孩子学习相对更“有用”的课外兴趣课程,艺术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现实冷落”。今年全国两会,吴为山带来了《关于推进全民美育 提升人口素质的提案》。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育不仅涉及审美素养的提升,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心灵的涵养、理想的培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这个“显著特征”,因此,要使规模巨大的人口成为实现现代化的资源、化为强大的动力,就必须通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提升人口素质。
“人生的价值追求在美的引领下不断向前发展,而美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一切艺术作品,来自于人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对话,也来自于科技创造。仅靠学习编程等具体科目,我们无法获得生命的体验,无法在感动中净化心灵。”吴为山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全民美育是全面性、终身性的美育,不局限于某个时段、某些对象、某类范畴,而是要打通“围墙”,统筹构建一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大美育”工作体系。
到底该如何实施全民美育?对此,吴为山建议从四个维度展开:一是要善于利用网络传播正能量,通过各种新媒体、新技术传播美;二是将全民美育与社区建设、社区治理有效结合,提升公共空间的美学价值;三是让经典艺术系统性地进课本、进课堂,打造高质量的美育课程体系,带动改变功利性思维,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四是通过书法普及带动全民美育,书法艺术不仅饱含中国文化精神,同时对于人民群众而言,也是一种便于起步和学习的艺术形式。
让养老院成为老年“人文”乐园
在吴为山看来,美育无论对孩童还是老者,都非常重要。为此,吴为山今年还带来了一项《关于让养老院成为老年“人文”乐园的提案》。
近十年来,我国老年人口占比持续上升,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为国家战略,推动社会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作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养老院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然而,吴为山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养老院存在生活单一化、管理封闭化、环境医院化的现状,缺乏人文关怀和文化氛围,导致不少老年人不愿意住养老院。
怎样通过改善养老院的人文环境和文化设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吴为山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一是倡导人文关怀,让养老院更有居家感。同时,发挥好老年人的社会价值。鼓励有能力的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如到学校讲授革命故事、普及科技知识、教授艺术技能等。
二是着力打造特色项目,让养老院成为文化乐园。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性、文化基础和社会角色,为养老院老年生活配置不同的文化项目,如书画、琴棋、音乐、舞蹈等,使养老院成为老年大学。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根据不同老年人群体的兴趣爱好,建立“专科型”养老院,如体育养老院、艺术养老院、棋牌养老院等。
三是进一步以文促旅,培育养老服务新业态。例如,艺术养老院可以定期举办画展、音乐会等文化活动,吸引老人亲属甚至游客参观和体验。体育养老院可以举办老年人体育比赛,展示老年人的活力。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开放性文娱活动不仅能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还可以吸引游客参访。此外,特色养老院还可以与当地的旅游景点、餐饮业等产业相结合,培育养老服务新业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人工智能无法达到艺术大家的境界
采访伊始,吴为山一边招呼记者坐下,一边翻开手机相册,展示他春节期间黄山写生之旅的灵感创作。“宇宙乾坤,大千世界,自然万象,它们的变化是我们探索不尽的源泉。历史上很多画家都画黄山,打上时代烙印,艺术当为时代、民族、人民和未来服务,我认为有必要用纸笔记录黄山的万千气象。”吴为山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生活和自然,都是艺术工作者创作的重要源泉,没有了它们,艺术就会干枯。
在吴为山看来,新时代艺术家的创作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深厚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二是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吴为山目前正在创作明末清初画家石涛的雕像,他认为,石涛的“一画论”,是在绘画中传承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石涛还提出“笔墨当随时代”。“记录这样的代表人物,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当前,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领域的表现令人瞠目结舌,但关于这项技术带来机遇还是挑战的争鸣仍未有定论。那么,作为艺术创作者,吴为山又如何评价人工智能绘画的作品?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人工智能创作经历:“当我夫人告诉我,你对人工智能描述一个场景,它就能够生成相应画作时,起初我是非常不相信的。后来我让人工智能画一匹昂扬奔跑的马,它竟然真的做到了。但仔细观察能够看出,这匹马有些刻板,没有神韵。”
“用人工智能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这是社会的进步,但任何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都不可能取代当时、当地、当下情境中,艺术家灵感迸发那一刹那的艺术表现,而这种表现是唯一的。”在吴为山看来,艺术家的灵感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改变,创作理念和方式也在革新,因此在艺术表现上,人不必依赖人工智能。
“当3D打印技术出现后,很多人质疑未来还要什么雕塑家?但实际上,3D打印的雕塑只有形,没有神,体现不了雕塑家和被塑对象之间的交流,缺乏一种感动。”吴为山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艺术强调个性、风格和偶然性,人工智能无法撼动艺术的地位,更无法达到艺术大家的境界。不过,艺术创作者仍然可以借助新技术,突破固有思维,创造新的语言形式。
中国文化如何高质量“走出去”
今年是中法文化旅游年,也是中俄文化年,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力度将进一步增强。对于中国文化如何高质量“走出去”,吴为山表示,“并非所有挂上中国符号的文化都能‘走出去’,我们要让优秀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所谓‘优秀’,一方面是历史留存下来的经典,另一方面是当代创造的精品。”
吴为山说,我们要在世界上重要的博物馆、美术馆和歌剧院等展示中国的经典和精品,同时也要把世界优秀的艺术家请到中国来,来看中国、理解中国、领悟中国,让他们亲眼看到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创造。“只有这样,世界看到的中国文化才不是一朵浪花,不是一座山峰,而是多元的、丰富的、立体的,是大海,是群峰。也只有他们全面了解中国文化后,才会消除偏见,回国后愿意主动宣传中国文化。”
全国两会上,吴为山也一直在关注和建言如何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2017年,吴为山提出要典藏活化,要让“养在深闺人未识”和藏在“冷库”里的艺术品重见天日;2021年,吴为山提出加强文化经典在“云上交流”的提案,通过举办云上展览等活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2022年,吴为山提议讲好中国故事,要找到精神共通点、思想共享点、情感共鸣点。
随着中国“朋友圈”的壮大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一些中国文化不仅“走出去”,还被“请过去”。以吴为山个人为例,截至目前,他以杰出中华历史人物为主题而创作的雕塑,已有50多件落成于世界近30个国家和地区,这些作品都是被“请过去”的。
“实际上,我国许多优秀艺术家已经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但相比于一些西方文化,我们被了解的程度还不够。”吴为山举例称,他曾和西方艺术家一起在国外参观博物馆,“我对西方艺术品如数家珍,但他们很惭愧,说‘对不起,你对我们这么了解,可我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停留在孔夫子、中国功夫等方面’。”
吴为山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艺术工作者非常多,他们也以当地能够展出中国艺术作品为荣。在外国艺术家眼中,中国是一个以积极昂扬姿态向前发展的国家,他们从中国作品中感受到了真善美。“因此,我们不能只让三星堆文明和兵马俑‘走出去’,还要让那些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进入世界的目光。”
热门相关:妖夏 秾李夭桃 影帝偏要住我家 宠物女郎秘密助手 The Wild:野兽们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