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回眸】60年后,肯尼迪遇刺案依然迷雾重重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今年是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60周年。1963年11月22日,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乘车巡游时被枪击,举世震惊。就任总统不到3年的肯尼迪为何遭到刺杀?是谁实施了刺杀?现场究竟有几个枪手、发射了几颗子弹、几颗子弹击中了总统?尽管美国政府曾给出官方调查结果,但不少人认为这个结果过于“简单”。围绕遇刺案或大或小的问题,数十年来人们的分析、猜测和讨论层出不穷。以该案件为原型还衍生出多部电影、电视节目、小说等。

就在近日,前美国特勤局特工保罗·兰迪斯出版回忆录《最后的证人:肯尼迪特勤局特工60年后打破沉默》,其“证词”对肯尼迪遇刺案的官方结论发起挑战,给扑朔迷离的案件再添迷雾。

“总统座位上的子弹”

兰迪斯现年88岁。60年前的他是一名年轻特工,陪同总统夫妇出访达拉斯,负责保护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的安全。刺杀发生时,他就在紧跟总统座驾的一辆黑色凯迪拉克上,直到总统被送往医院,全程在场。

兰迪斯根据亲身经历撰写了《最后的证人:肯尼迪特勤局特工60年后打破沉默》,书中披露了这样一个细节:总统乘坐的汽车到达医院后,兰迪斯在肯尼迪坐过的汽车座位上发现一颗子弹,他推测这颗子弹击中了肯尼迪背部,然后掉在了汽车里。他把这个重要证据捡起来装到了口袋里,在急救室的时候,把子弹放到总统躺的轮床上,希望能够帮助到医生。“没有人在那里保护现场,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麻烦,”兰迪斯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了。我担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我不想让它消失或丢失。”兰迪斯还认为,这颗子弹就是后来官方在当时陪同的得州州长康纳利轮床上发现的那颗。

美国官方调查遇刺案时,兰迪斯从未被传唤作证。在目睹刺杀案后,兰迪斯也患上了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睡眠受到影响,多年来有意回避刺杀案的相关内容,直到这次决定向世界“打破沉默”。

对官方调查结果提出挑战

刺杀案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1963年11月22日中午,肯尼迪在达拉斯巡游,与妻子、康纳利等人坐在一辆车上,车队在转向埃尔姆街时遭到枪击;下午1时,肯尼迪在医院被正式宣布死亡,随后其逝世的消息被官方公布和报道;下午2时左右,肯尼迪的遗体被专机从医院送回华盛顿。

肯尼迪遇刺当天下午,枪手李·哈维·奥斯瓦尔德就被抓捕。奥斯瓦尔德时年24岁,是美国前海军陆战队的一员。两天后,达拉斯警察局准备转押奥斯瓦尔德,当地夜总会老板杰克·鲁比却在转押过程中潜入警局,开枪打死奥斯瓦尔德。几年后,鲁比也死在监狱。

肯尼迪去世后,继任总统林登·约翰逊成立由首席大法官厄尔·沃伦领导的调查委员会,并委派该委员会调查此案。历经近10个月的调查,沃伦委员会发布调查报告——奥斯瓦尔德单独开枪射杀了总统。报告显示,子弹从附近教科书仓库大楼的6层窗口射出,共3颗,第一颗子弹没有击中目标;第二颗子弹从背后击中肯尼迪,穿过其喉咙后继续向前,击伤坐在汽车前排的康纳利的背部、胸部、手腕和大腿;第三颗子弹击中肯尼迪头部,造成致命伤。没有发现其他人或集团参与刺杀阴谋。

兰迪斯披露的细节对沃伦委员会的官方调查报告造成威胁,如果是这样,当时坐在车上的肯尼迪和康纳利就不是被一颗子弹击中,现场就不止一个枪手,因为枪手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射出两颗子弹。

这引起人们对肯尼迪遇刺案的重新审视,因为沃伦委员会的调查结果并不被所有美国民众认可。英国杂志《今日历史》援引美国广播公司2003年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称,70%的美国人怀疑肯尼迪的死是一场阴谋,超过一半的美国人认为奥斯瓦尔德“不是单独行动”。这次的新证词让很多人再次陷入思考——究竟是谁杀了肯尼迪?

究竟是谁杀了肯尼迪?

美国总统多为垄断资本集团的代言人,肯尼迪身后是美国东部权势集团。1963年,肯尼迪宣布准备改革美国的税收政策,这直接触犯了美国众多石油垄断集团的经济利益。

此外,1961年4月入侵古巴的“猪湾事件”惨败使肯尼迪与中情局结下矛盾。事件的惨败让美国政府大为难堪,不仅没有如愿推翻古巴革命政权,还遭到美国国内外诸多非议。肯尼迪成为全球媒体嘲讽的对象,不得不在美国公众面前表态,称对该事件负全责,并表示这是一个不能再犯的错误。

事后肯尼迪对中情局进行一次大整顿,很多人员被替换,中情局局长艾伦·杜勒斯也不久后被迫“体面辞职”,中情局成为事件的“替罪羊”。

1963年11月肯尼迪的达拉斯之行是一场“冒险访问”,得克萨斯州的一些势力对肯尼迪并不友好,很多人认为总统的这次访问不够明智。但肯尼迪认为,在选举拉票上,他在民权问题上的立场让他很难在大多数南方州获得优势,因此需要投入更多努力来赢得得克萨斯州的支持。

11月22日当天,拥挤的人潮中也有一些持批评意见的团体和个人,他们高举各类抗议标语,进行示威。人们的担心不无道理,肯尼迪最终命殒于此。

肯尼迪遇刺事件反映了美国国内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复杂深刻的斗争关系,在这些复杂关系背后,肯尼迪遇刺案的真相注定让人猜测连连。(本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张红菊)

热门相关:一等狂后:绝色驭兽师   我有一张沾沾卡   娶一送一:爹地,放开我妈咪!   贴身侍卫   一个人的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