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宁夏探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旅游业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和纽带之一,在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宁夏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始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创新推进“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为抓手,充分挖掘利用多样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设计新线路、发展新业态、培育新主体,以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为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探索出一批生动鲜活的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宁夏实践。

一、闽宁镇:探索旅游发展新路径,绘就新时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盛景

闽宁镇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近年来,不断创新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借助《山海情》等电视剧作品热播的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业,生动讲述闽宁合作、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吸引广大游客赏贺兰美景、访长城古迹、品特色美酒,感受干沙滩到金沙滩的巨变,有力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将台堡红军长征纪念园:赓续红色血脉,汇聚民族团结向心力

将台堡红军长征纪念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红色文化情景剧目,举办红色文化旅游活动,生动呈现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平等、军民鱼水情深的红色佳话,引导广大游客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使红色旅游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载体。

三、宁夏博物馆:让文物“说话”,讲述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宁夏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资源,深入挖掘宁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与内涵,通过特色展陈、公益讲座、文创产品等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讲述宁夏自古以来各民族共居塞上、共建宁夏的生动故事,引导观众深刻感受历史文化遗产所承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基因和血脉。

四、沙坡头景区:依托大漠黄河发展旅游,奏响民族交融的“沙水交响曲”

大漠长河,千古奇观,60余年,这里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创造了“绿进沙退”的人间奇迹。近年来,沙坡头景区充分挖掘沙漠与黄河的独特资源,以浩瀚起伏的沙海、丰富多样的体验项目、优质的服务设施吸引大量海内外游客,不仅让游客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力量,也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五、宁夏移民博物馆:唱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时代赞歌

一部宁夏史,半篇书移民。宁夏移民博物馆用丰富的展品和多样的形式,生动讲述了两千多年来各民族移民共同开发建设宁夏的历史,展示了几十年来宁夏百万移民群众在戈壁滩上开辟新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壮举,让观众充分了解到我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国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六、西夏陵景区:挖掘文化遗产内涵,讲活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

西夏陵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见证,西夏陵景区系统梳理阐释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不断优化展陈方式与空间布局、展览内容与互动体验,打造系列文创产品,让广大游客感受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情感上的相互亲近。

七、石嘴山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从工业摇篮向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转变,民族交融之花悄然绽放

60多年沧海桑田,大武口完成了从宁夏的工业摇篮到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的发展嬗变。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大力发展工业旅游,通过可触可感的工业实体,让游客感受三线建设的辉煌历程,体味各民族建设者们交融奋斗的精神。

八、志辉源石酒庄:废矿坑上绽放紫色梦想,续写各民族团结奋斗新篇章

三代人在砂石滩、废砂坑上开渠引水、植树种草、景观再造,建起一座融合型生态酒庄,通过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民族团结。依托酒庄发展旅游,让广大游客感受中国葡萄酒文化的魅力,促进交流、增进情感。

九、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景区:九曲黄河添新景,青铜长峡谱新篇

“九曲黄河,塞上明珠”,青铜峡自古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要区域,见证着多民族的交融汇聚、生生不息。近年来,黄河大峡谷景区以青铜峡水利枢纽、黄河铁桥、水利博物馆等为载体,深刻反映宁夏丰厚的水文化积淀、治水历史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成为彰显黄河文化、展示黄河文明的重要窗口。

十、西吉龙王坝村:共建美好家园,绘就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西吉龙王坝村曾是多民族聚居的贫困山村,立足资源禀赋,近年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断丰富非遗、美食、滑雪、采摘、康养、民俗、红色研学等体验项目,推动各族群众在交往中相互理解尊重、在交流中相互包容欣赏、在交融中相互学习帮助,使乡村成为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广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