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 讲好中国非遗故事,纪录片《百年紫砂》将在央视播出
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为“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大型纪录片“百年巨匠·非遗篇”首篇——《百年紫砂》(精编版)将于6月13日、14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10《探索·发现》栏目黄金时段播出,观众可通过CGTN官网、CGTNAPP、央视频APP上同步观看。
紫砂工艺起源于北宋,于2007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年紫砂》旨在致敬匠心匠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非遗故事,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该片系统梳理了紫砂数百年历史脉络,全景展示了紫砂工艺的历史、人物和技艺传承。
《百年紫砂》摄制组在工作中
据《百年紫砂》总导演赵伟东介绍,该片对紫砂工艺的认识和解读层层深入递进,从“不过就是一把壶”“并不只是一把壶”到“其实还是一把壶”,展现与紫砂文化从相遇、到相知,再到相守的过程。该片聚焦紫砂历史、人物和技艺,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表现手法,透过紫砂的精妙工艺,紫砂艺人守精微、致广大的精神气质,呈现紫砂文化生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实践所持有的坚守继承、创新发展的精神面貌。
《百年紫砂》摄制组在工作中
《百年紫砂》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百年巨匠(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中共宜兴市委宣传部协助拍摄,宜兴市中超利永紫砂陶有限公司赞助该片拍摄。
该片于2018年9月在江苏宜兴开机,前后历时三年拍摄、制作完成。2021年6月在北京卫视、河北卫视、山东卫视、海南卫视、陕西卫视、山西卫视、四川卫视、上海纪实频道等多家省级卫视首播,并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党史学习教育”平台、爱奇艺、腾讯、B站、搜狐等网络平台上线。2022年7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纪录频道播出。
随着持续不断的传播与引发的关注,《百年紫砂》纪录片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紫砂艺术的独特之美,使之认同并推崇优秀传统文化,对紫砂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创新发展乃至提振国人文化自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百年紫砂》摄制组在工作中
《百年巨匠》是我国第一部聚焦20世纪为中华文明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师巨匠的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被列入中办、国办组织实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国家广电总局“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中宣部(国新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项目等。
紫砂艺术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百年紫砂》导演拍摄手记
赵伟东 李华俊
在中华文明八千多年漫长的制陶史上,宜兴紫砂陶虽然只是一个仅有600多年的后起之秀,但是这种“源于北宋、盛于明清、复兴于民国、繁荣于当代”的陶壶制作技艺,却以其独特的材质,古朴典雅、气韵生动的造型,富有浓郁文化内涵的装饰和雅趣逸韵的不凡品质,几百年来蜚声海内外,为世人所推崇,被誉为陶中奇葩,国之瑰宝。
作为“百年巨匠·非遗篇”的开篇之作,带着对紫砂壶的好奇和向往,我们摄制团队一行来到了被誉为江南陶都的宜兴。浓浓的春色,温润的空气、太湖的波涛、雨后的茶园,一切都让人心旷神怡;丁蜀镇上,大街小巷布满了做壶的店铺和作坊,心灵手巧的艺人们,默默地拍泥条、捏泥片,心无旁骛,一个个精巧的紫砂壶仿佛在向每一个打量它们的人致意,这里的山水田园景色和人文气象将我们带入了佳境,让人不由得感叹上天的神奇造化,难怪这里成为了紫砂壶的故乡。
更加令人神奇的是博物馆里的展陈,黄龙山紫砂矿石和各色泥料、历代留下的罕世珍品,大师们精美绝伦的造型、让我们大开眼界,惊叹不已!相对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早已濒临失传的窘境,宜兴紫砂陶的制作技艺不仅得到了非常完整的保护,而且在今天依然在有序地传承,精品不断、名家辈出,这一切让我们感到非常幸运,并对“百年紫砂”这个专题的拍摄充满了信心。
宜兴的紫砂壶艺术以独有的陶文化面目出现,最精彩的就是它无以伦比的造型工艺,千姿百态,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历代的传世佳作更是体现出了它的造型艺术高度,它如诗如画的艺术风格,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但对于广大的观众来说,紫砂壶的一切其实仍旧是一个谜。我们单知道它贵,却不知晓它为什么贵?
作为本片的创作者,我们也是循着这个疑问开始并一步步深入的,而且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我们始终保持着普通观众的视角和心理期待来关照它、解读它。于是才有了这三集的主题逻辑:“不过就是一把壶”“并不只是一把壶”“其实还是一把壶”。
“不过就是一把壶”,是因为我们作为紫砂界外的大众,在看到它的价格和材料的第一眼,就是这样一个重重的疑问?一把泥做的壶而已,凭什么这么贵?当我们接触到当代大师,看到他们亲手做壶时才发现,虽然是一把泥做的壶,但它的工艺之复杂,成形之难度,实在非同一般,仅仅是它的手工工艺,就已经让它有足够的价值了。
我们希望观众能通过我们的影像,身临其境地真切感受到这一点。于是我采用手持纪实的方式,在尽量不打断大师做壶的前提下,生动而真实地纪录了一把又一把精美绝伦的紫砂壶的制成过程。
可如果只是工艺的精巧,紫砂壶的价值终究有限,当我们进一步深入它的历史时空时,我们看到了它精美的造型背后中国传统文化的身影,以及它所承载的中国文人的气节和品格。于是就有了第二集的“并不只是一把壶”。我们在历史的变迁中,解读出紫砂壶是如何一步步具备文化的属性,并将之清晰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如果紫砂壶一直单纯地追求文化的表达,那它的结局很可能就和大多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在新的时代失去生命的活力,只能留在博物馆里供人观瞻了。而它所以能走出这样结局,正是因为它“其实还是一把壶”,它始终保留着喝茶的功用。一把多与众不同的紫砂壶,它首先必须要能用来喝茶,这是一代又一代大师们的共同选择与坚守。
只不过,在技艺传承的过程中,历代大师们会不断赋予它不同时代的气息,不断在传统中创新;只不过,在用之饮茶的过程中,人们的心态在不断发生着微妙的改变,今天的人们,在紫砂壶上品到了中国文化的味道,品出了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在整个拍摄制作中,无论紫砂壶多么吸引我们眼球,无论怎样众说纷纭,我们作为创作者,始终要求自己保持理性和客观。我们知道,这是对观众的基本尊重。比如紫砂壶的烧成,传统的方法是用柴烧,现代的方法是用电或天然气。我们没有去神话柴烧的传统就是比现代的方法好,因为那明显是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因为紫砂壶的烧成最重要的是温度的控制,而现代的电窑和气窑可以精准地做到这一点。
当然,摄制过程还是有难度的。最大的难度在于,我们有大量的影像都是大师做壶的过程,虽然大师不同,做的壶不同,但是影像性质和呈现方式是一样的。怎么才能让观众不断看这一同质化的影像而不厌烦呢?除了区分每位大师做壶工艺流程中的侧重点外,我们还力图在历史和文化的逻辑叙事中,最大限度地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让观众看到壶的气质与大师的性格是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的。遗憾的是,受限于时长和主题的表达侧重,在这一层面,惟有第三集差强人意。
宜兴紫砂壶技艺的发展与繁荣除了中华文明的孕育和中华茶文化历史的催生促进之外,离不开历代名家大师的创造。正是一代又一代承前启后、富于创新的工艺大家,以他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精湛高超的技艺,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气魄融汇进造型艺术之中,才为世人留下了精彩绝伦的经典陶艺作品,造就了紫砂艺术的璀璨与辉煌。
紫砂壶的制作技艺是人类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深蕴的文化内涵,强烈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形式,再通过紫砂大师和名家的艺术创造。紫砂大师的文化素质在紫砂陶艺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书卷气”,形成了紫砂艺术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延伸阅读:
热门相关:恭喜你被逮捕了 梦回大明春 重生当学神,又又又考第一了! 朕 朕是红颜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