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故事登上央视舞台,55载理发路印证初心
点点星辉,集火成炬,凡人微光,温暖四方。10月9日晚,东营市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赵晓凤走上央视舞台,在居民群众中掀起向榜样学习的热潮。生活中,赵晓凤总是把“有一分热,便发一分光,为大家服务我格外有力量”挂在嘴边,并始终践行这个服务理念,为群众义务理发55年。
1969年,她跟随丈夫来到胜利九二三厂(现胜利油田),作为家属的她,任务就是种稻田、干农活。劳动之余,她看到石油工人生活条件艰苦,头发长了没地方修剪,便自告奋勇利用午休时间在田埂上帮大伙理发。那时候开始,剪刀、梳子、推子就成了赵晓凤上工必备的工具,别人休息时,她开始为别人理发。别人劳动时,她就收起理发工具,和别人一样干,自此,赵晓凤的生活开始与理发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次偶然的机会,赵晓凤注意到,自己家小区里有一些瘫痪在床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及病人,他们常年待在家中,头发总是不方便修剪。看到这种情况,赵晓凤心生怜悯之情,于是,一个念头在她的脑海中悄然萌芽——为何不利用自己的理发技能,为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上门服务呢?这个想法如同一颗种子,在她的心中生根发芽,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自此她便决心义务为这些老人按摩、理发。
“以前腿脚好使,自己就能走到晓凤家里去理发,这两年身体不行了,只能打电话叫她们来。”张信荣是“晓凤义务理发室”的“老顾客”,赵晓凤很心疼她,于是每月的28号左右都要去一趟,还时常带些好吃的过去,风雨无阻。还有萃苑社区居民琼犀,因脑血栓瘫痪在床,赵晓凤得知情况后就每月上门为其理发。赵晓凤有专门的记录本,每月理发的时间记得清清楚楚、密密麻麻。像琼犀这样她帮助过的老人不胜枚举,她的故事也早已在社区里传为佳话。每当提起她,居民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感激与敬佩之情。她不仅用一双巧手为社区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人解决了理发难题,更用她的爱心和坚持温暖了无数人的心房。
赵晓凤的理发之路,这一走,便是55年。一把剪刀、一把梳子、一把推子,一个工具包就是她全部的装备。在这漫长岁月里,她见证了无数人的成长与变迁,从青丝到白发,从稚嫩到成熟。她的剪刀仿佛是岁月的记录者,她的笑容,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而和煦,让每一位理发的人都能感受到一份来自心底的安宁与舒适。
2011年,在社区党组织的帮助下,以赵晓凤名字命名的“晓凤义务理发室”正式成立。后来,“晓凤义务理发室”不断扩大,理发室成员规模从最初的1名志愿者发展为现在的300余名,“晓凤义务理发室”也发展到了20家,这支平均年龄75岁的志愿服务团队,服务项目由单一的理发扩展到了按摩推拿、收拾卫生、心理疏导等,服务范围更是从辛店街道萃苑社区辐射至学校、敬老院、周家村、刘家村、牛庄镇乃至全省各地。赵晓凤说:“只要我活在这个世上,就一定把晓凤理发室的队伍带好,为那些老人和瘫痪的病人做好服务。”为了便于记录,每次理完发,大家就会在瓶里放一颗红豆,现在一排排瓶子里,已经积攒了超过15万颗。
“他们老是说我80多岁了,我不爱听。我觉得我还是18岁,能干!”电话铃声响起,赵晓凤便又背起了工具包出发。赵晓凤的身影在这秋光中拉长,她步履稳健,每一步都透着岁月的沉淀和坚韧不拔。岁月或许在她的脸上刻下了痕迹,但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工作的执着,却如同初升的太阳,温暖而明亮。
凝聚好人微光,集聚奋进力量!如今的赵晓凤依然奔走在义务理发的道路上,她的身体也依然硬朗,精神矍铄。每当说起这些年的坚持,她总是满怀感慨地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能够帮助到别人,我就感到很幸福。”她的这份坚持和奉献精神,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引领着更多的人前行。(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记者 商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