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孩子使用父母账号,三成家长不知情!

为规避娱乐时长的防沉迷限制,四成青少年会使用家长账号绕开实名认证,其中三成家庭不知情……这是南都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于上千份针对未成年人的问卷分析后,观察到的最新发现。

9月29日,南都在京举办“南都数字经济治理论坛第15期:E路护航,共话少年网事暨报告发布会”。会上,南都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发布了这份《未成年人暑期上网行为调查报告(2024)》。报告呼吁,多方协同共建家庭网络课堂,家长尤其要注重提升自身网络素养,筑牢青少年健康使用互联网的第一道家庭防线。

四成青少年会使用家长账号绕开实名制

其中三成家庭不知情

随着2022年《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施行,家庭教育被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法治化管理轨道。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家庭网络素养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面。

家庭是青少年健康使用互联网的第一道防线。家长对于孩子的暑期上网行为监管力度如何?报告调研显示,过半数父母会监管孩子上网,其中近四成的父母会同时设置监护密码和限制上网时长,表明相当一部分家庭重视孩子的时间管理与网络安全。而伴随着网络平台监管日趋严格,尤其是如游戏防沉迷实名制的强制落地,一些未成年人纷纷尝试使用家长的账号登录相关游戏或视频平台,从而规避对娱乐时长的限制。

实名认证漏洞,背后凸显更多的其实是广大家长的网络认知素养亟待提升。

调研中发现,很多孩子只需通过输入默记的家长身份证号,一次注册即永久绑定;或假借学校相关活动测评需要家长代刷脸等,就能轻易绕开实名认证监管。问卷数据显示,在看直播或打游戏的未成年受访者中,当遇到实名认证时,近四成的孩子会使用家长的账号绕开防沉迷监管;还有一部分孩子会使用其它亲属的信息注册或购买付费代认证服务。其中,71%的受访者称使用他人信息已获授权;另外近三成的孩子则是在亲属不知情的情况下,冒用他人信息绕开了实名认证。再结合地域分析,显示一线城市未成年人使用他人的信息注册的比例最高,超过两成。本报告数据说明,现有政策在未成年人实名认证的落地效果上仍有不足。

作为未成年人网络防沉迷的第一道关卡,实名认证如果失效,后面的其他保护政策将没有意义。

而与城市互为参照系的,则是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相关研究者今年8月发布的《县域未成年人网络消费调研报告》。该报告有一个更为惊人的县域数据,77%以上的县城未成年人会使用他人信息登录游戏,其中近九成家庭是不知情的。

这是城市受访者中同样情形的三倍。这一差异悬殊的县域实名认证对比数据,也折射出城乡家庭间网络素养差异的巨大鸿沟,值得引起各方的重视。

实名认证,也一直是对平台治理的“老大难”问题。今年暑期,国家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其中涉及视频、直播、社交多个平台的治理。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积极响应监管精神,开启暑期未成年人保护专项治理行动,对涉未成年人价值观不良导向等有害内容予以严格处置。除了要求14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强制进入青少年模式之外,对未实名用户,平台还会借助AI模型,识别相关内容的消费是否呈现出未成年人特征,一旦通过内容消费判断出是未成年人在使用,即刻按照相关治理标准进行内容过滤和风险保护。

除了监管及平台各方持续升级完善动态实名认证技术之外,报告也呼吁,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多方协同发力,共建清朗的未成年人网络内容池以及家长网络素养课堂,尤其要注重提升家长自身网络素养。

17%左右的家长不监管孩子上网

也不过问网络消费

青少年自身对上网行为的自觉与反思,也是家庭网络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如何评估自身上网时长的沉迷情形、怎么看待上网对自身的影响,这些都是其网络素养自觉度的重要体现。

调研中,超六成孩子自认不会网络沉迷,自认出现沉迷的比例低至4.16%。不过结合报告中“日均上网长于5小时的孩子占比超6%”这一情况来看,未成年人自评的“网络沉迷”程度其实是略轻于客观现实。而被问及暑期上网对自己假期的学习、睡眠等有哪些影响时,16.58%的孩子会坦承上网导致学习时间减少,但也有7.6%表示上网课的时间更多了。此外,甚至还有9.25%的未成年人直言,假期因为刷手机而更宅了。这些未成年人视角的认知与数据,也从侧面反映出孩子的网络自觉意识还是相当敏锐的。

此外,如何引导孩子理性健康地上网,包括构建孩子良性正向的网络消费观、社交价值观等,也是家庭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侧面。事实上,有研究证实,青少年与父母讨论网络内容的频率越高,其网络素养水平往往显著越高。

以消费观为例,调研中,在被问到父母有无主动聊过网络消费时,超半数孩子的回答是肯定的,且46%左右的家长支持孩子合理网络花费。但也有16.71%的受访学生表示家长从未过问。再如前述“是否监管孩子上网”的这一问题上,也有近17.50%的未成年人表示不管是在时长还是账号密码方面,父母都不会监管。这也一定程度增加了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风险。

报告据此呼吁,作为孩子第一责任人的家长,在家庭内部的网络素养教育上,应多注意亲子沟通的态度和方法,在言传身教、科学协商、合理尝试的基础上,加强对未成年人上网的正向引导,培养未成年人健康的上网习惯和价值理念。当然,前提就是家长自身要不断提升网络素养。

报告也建议,包括政府、学校、平台在内的社会各方,积极协同构建网络素养课堂,持续加强平台网络风险治理,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同样以视频平台为例,近年来,如抖音就在持续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方案,建立了事前、事中、事后完善的处理机制,以最严格的措施狠抓事前预防,如有害内容处置、禁止未成年直播打赏、设立未成年守护专线、搭建小安平台等。

在提升家庭素养教育的具体举措上,报告倡议,父母可与孩子一起制定具体的上网时间和使用目的;又如为孩子提供“无屏环境”,更多鼓励孩子参与家庭活动或线下社交活动;关注孩子的网络体验,及时抓住家庭网络素养教育机会,鼓励青少年使用网络App时提高获取信息的主动意识、学习知识的目的意识和辩证思考的批判意识。

报告呼吁,在家庭网络素养的教育实践中,要更多引导未成年人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服务于学习、探究、认知和创造,同时让未成年人也充分认识到网络世界可能存在的诸多风险以及应对之道,从“知网”走向“懂网”“用网”。

出品:南都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

采写:南都记者吕虹 李玲 黄莉玲

制图:李蓓 黄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