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发热、腹泻要警惕!这份秋冬季防病指南了解一下

秋冬季节,低温、低湿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毒的生存和传播。随着天气变冷,人们倾向于待在室内,人群密集和不良的通风条件增加了病毒在封闭环境中传播的机会。因此,秋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那么,秋冬季节有哪些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呢?对应的疫苗接种手段又有哪些?

秋冬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

应对指南:接种疫苗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为“流感”)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

传播方式及特点:呼吸道飞沫传播,发病率高、传播快、人群普遍易感。

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2~4天。

主要临床症状: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体温可达39~40℃,发热前常有畏寒、寒战,多伴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

疫苗接种:原则上,6月龄及以上所有愿意接种疫苗且无接种禁忌的人都可以接种流感疫苗,接种剂次与接种者年龄及接种疫苗类型有关。

为了在流感高发季节前获得保护,大家应在当年流感疫苗上市后尽快接种,最好在10月底前完成接种。如果在10月底前未接种,整个流行季节都可以接种。在同一个流感流行季节,已经完成流感疫苗接种的人不需要重复接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为“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方式及特点: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病死率高、危险性大,冬春季高发。各年龄组人群均有流脑病例报告。以<15岁的儿童青少年发病为主,占病例总数的60%以上;<5岁儿童的发病率最高,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潜伏期:2~10天,一般为3~4天。

主要临床症状:发热、头痛、呕吐和(或)有脑膜刺激征,婴幼儿可见前囟隆起。重症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或)感染中毒性休克。查体可见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斑),瘀斑可迅速扩大融合成片。

疫苗接种:目前国家免费流脑疫苗接种程序为6月龄和9月龄婴儿接种流脑A群多糖疫苗,3周岁和6周岁幼儿接种流脑A+C群多糖疫苗。

如未接种流脑疫苗或未完成规定剂次,可前往当地预防接种门诊,由医务人员根据补种者的年龄进行补种。接种疫苗后,少部分人会出现接种部位局部反应、发热;个别人会发生过敏反应,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时应立刻就医,并与疫苗接种单位联系。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4~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也可见于成人。在学校、幼儿园等儿童集中的地方易暴发流行

传播方式及特点:主要传染源是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孕妇感染腮腺炎病毒后,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发生率增加。

主要临床症状:腮腺肿大、腮腺非化脓性炎症等,少部分有发热、头痛、乏力、食欲缺乏等前驱症状。

疫苗接种: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腮最有效的方法,目前的预防疫苗是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即麻腮风疫苗)。儿童在8月龄、18月龄各接种1剂次,可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该病是急性自限性呼吸道传染病,预后一般良好,但也有部分病例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易引起暴发流行,属于乙类传染病

传播方式及特点: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分泌物而传播。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该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冬季为主。

潜伏期:7~21天,通常为10~14天。一般从暴露到发热约为10天,到出疹约为14天。从皮疹出现前4天持续到皮疹发生后4天具有传染性。

主要临床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卡他症状及眼结膜炎,特征性表现为口腔麻疹黏膜斑(科氏斑)及皮肤斑丘疹。

疫苗接种:自2020年6月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使用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即麻腮风疫苗)进行儿童常规免疫。共接种2剂次,8月龄、18月龄婴儿各接种1剂次。

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暴露麻疹病毒后的显性感染率为90%以上。

除了预防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

这些病毒也得了解一下

除了秋冬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

有发热、腹泻等症状

感染这些病毒后

也会出现高热、腹泻的症状

千万别大意

↓↓↓

病死率高达88% 尚无特效药!

马尔堡病毒你了解吗

德国卫生部门2日消息,北部城市汉堡有两人因疑似感染马尔堡病毒接受住院治疗,其中一人近期曾在卢旺达一家收治马尔堡病毒感染者的医院工作

马尔堡病毒可引发一种严重病毒性出血热——马尔堡病毒病。

传播方式及特点:马尔堡病毒与埃博拉病毒同属丝状病毒,通过肢体接触、体液接触等方式传播。现有研究认为马尔堡病毒最初由其天然宿主北非果蝠传播给人类,可在人际间传播。

潜伏期:2~21天不等。

主要临床症状:包括高烧、头痛、肌肉痛、腹泻、呕吐以及出血。

马尔堡病毒病平均死亡率约为50%;在过往疫情中,病死率在24%到88%之间,具体取决于毒株种类和病例管理情况等。这一病毒迄今尚无有效疫苗和抗病毒疗法。10月2日,中国驻卢旺达大使馆提请中国公民注意密切关注卢官方通报,加强卫生防护措施,若有上述症状请及时拨打114求助。

无疫苗和特效药

如何预防登革热?

巴西卫生部当地时间10月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巴西登革热疑似及确诊病例上升至6533220例,死亡病例上升至5513例,另有1612名死亡病例待核查。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

传播方式及特点: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不会“人传人”。由于感染后会剧烈疼痛,登革热又被称为“断骨热”。

主要临床症状:突发高热,体温可在24至36小时内升至39或40℃。三红,即面、颈、胸部潮红。三痛,剧烈头痛、全身关节痛、肌肉酸痛。皮疹,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皮疹。

目前,登革热尚无经审批注册的疫苗上市,也没有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首个猴痘疫苗已获世卫批准

18岁以上人群可接种

世界卫生组织9月23日表示,今年以来,非洲地区已经报告近3万例疑似和确诊猴痘病例,其中超过800人死亡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多数感染者会在几周内康复,但也有感染者病情严重甚至死亡。

主要临床症状:感染初期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之后可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

疫苗接种:世界卫生组织当地时间9月13日表示,已批准总部位于丹麦的巴伐利亚北欧公司所产猴痘疫苗的紧急使用授权申请。这是首个获世卫批准用于抗击猴痘疫情的疫苗。获得批准后,18岁以上人群可间隔四周接种两剂这款猴痘疫苗。

东部马脑炎病毒

预防蚊虫叮咬是关键

近期,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了几例东部马脑炎病例,这些病例主要出现在马萨诸塞州、佛蒙特州和新泽西州等美国东部地区。

东部马脑炎是一种由东部马脑炎病毒引起的蚊虫传播人畜共患传染病,可造成人类急性脑炎。病死率可达30%,幸存者常伴有严重后遗症。

传播方式及特点:主要在蚊虫和鸟类宿主间自然传播,人和马为终末宿主。因该病毒具有气溶胶扩散潜力,被国际社会列为防生物恐怖的主要种类之一,我国将其列为第一类病原微生物。国际上也曾报告过由器官移植导致传播的个案。

潜伏期:7~10天。

主要临床症状:发热、肌肉痛、关节痛、疲劳或神经侵袭性症状(即脑膜脑炎)。

目前尚无针对该病的人用疫苗及特效治疗手段预防蚊虫叮咬是预防这种病毒最有效的防护手段。

预防传染病

这些细节别忽视

进入传染病易发期

如何预防?

这些细节请注意↓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讲究呼吸礼仪,咳嗽、打喷嚏应避开他人,用纸巾或肘袖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

外出期间注意手卫生

外出期间要注意手卫生,洗手时要使用肥皂或洗手液。痢疾、伤寒、甲肝、霍乱、“红眼病”等都能通过手接触来传播。

饮食注意安全卫生

出行期间应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吃熟食,喝开水,用公勺公筷。

避免接触疫源动物等

前往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自然疫源地时,不接触疫源动物及产品。

防蚊虫 防动物伤害

外出时,注意防止蚊虫叮咬。

不招惹来历不明的猫狗,避免接触野生动物。

出现症状 及时就诊

出行期间,如出现发热、咳嗽、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到当地医院就诊,并详细报告自己的接触史及餐饮史。

节后综合征来了?

假期“回神”指南助你元气满满

除了预防秋冬季传染病

还要小心“节后综合征”

什么是节后综合征?

节后综合征是指人们在长假过后出现的各种生理或心理的异常表现。如在节后两三天里感觉提不起精神,上班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肠道反应、神经性厌食、焦虑、神经衰弱等。

从医学角度来讲

节后综合征

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病症

更多的是对一种消极状态的调侃

大家更要以积极的心态应对

出游提示

正值假期,不少朋友正在国外旅行或者计划出国旅行,应确认目的地是否为疫区,同时密切关注当地的健康警示信息,要时刻留意周围是否有出现发热伴有出血等症状的人。如果发现类似病例,应尽量避免接触回国后若出现发热或其他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

监制丨陆毅

制片人丨张媛

编辑丨荣梦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