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科技之光!对话获奖的浙江科学家

浙江30项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共评选出250个获奖项目。浙江省有30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主持完成的获奖项目5项,参与完成的25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

浙江省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是浙江工业大学牵头、侯立安院士等完成的“新型膜法水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据悉,膜分离是海水淡化、超纯水制备、核沾染水处理等关键核心技术,该项目历经十余年攻关,实现了高端膜产品从高度依赖进口到出口的重大突破。

据了解,本次获奖成果有不少以未来产业发展为导向。如浙江理工大学朱祖超教授主持完成的“复杂多变工况离心泵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技术为全球首款连续发射成功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朱雀二号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填补了国内液氧甲烷液体火箭多项技术空白。

申有青教授团队:15年科研攻关 提高肿瘤靶向治疗疗效

此次获得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申有青教授团队来自浙江大学,他们经过15年的科研攻关,克服了两大瓶颈难题,显著提高了肿瘤靶向治疗的疗效。

在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刚从北京领奖归来的申有青教授已和团队伙伴投入新的科研工作。

申有青科研团队成员 唐建斌:

他非常勤奋,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努力,带领我们这个团队经过长期攻关,才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绩。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 申有青:

当然是高兴,因为我们十几年的努力,终于受到我们同行们的认可。同时,我们也非常有压力,怎么再取得进一步更大的进步。

申教授团队的科研内容和癌症治疗相关。肿瘤靶向递药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癌症治疗手段,但实践发现,传统递药系统效率极低。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 申有青:

因为人的肿瘤的毛细血管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致密的,所以递药系统从这个血管里跑出来,这几率很小,我们叫“从血管里边出不来”。第二个瓶颈,肿瘤非常精密的,这些不管是药物分子或是我们所谓的递药系统,是很难去扩散开的,钻不进去,那里边的这些细胞拿不到药。

15年前,团队针对这个问题着手科研,实验多次但效果一直不理想。2018年,申教授想到,既然递药系统自身的“被动扩散”效果有限,那么能否引导癌症细胞进行“主动传递”呢?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 申有青:

在这个想法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了一种高分子,这种高分子它能够诱导肿瘤细胞把这个药抓过来,自己吃饱了,还可以分享给其它的细胞,它是一个肿瘤主动去抓取药物并且分享这样一个过程。

有了这个理论支撑,团队将视野延伸到开发合适的高分子递药材料上,为后续的规模化生产提供高效载体。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 申有青:

这个载体就需要结构精准安全,还能排出体外,这就是我们第二个创新的点,就是高效合成精密的树状高分子,用于作为药物递送载体。

眼下,团队的创新工作已实现3项成果转化,其中1项已在美国、韩国开展临床试验并获得美国授权,另外2项则分获中、美临床试验批件,为胰腺癌、肺癌和大肠癌等癌症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 申有青:

我们这个项目其实持续了将近20年的攻关,主要是聚焦我们国家的一些重点领域,包括液体火箭,然后是特种船舶以及我们的石油化工领域。

浙江理工大学教授 朱祖超:

这么多年来,我们就围绕这些特殊的高端的应用场合,我们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然后应用我们的研究成果,跟相关企业进行紧密合作,开发出应用于这些场合的离心泵产品。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朱祖超教授带领的团队在液体火箭、特种船舶和石油化工等领域均取得了突破进展,显著提升我国特种离心泵的设计制造技术水平。

尤其在航天领域,该项技术为全球首款连续发射成功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朱雀二号,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未来,团队还将继续聚焦尖端领域的离心泵研发应用,为国家在航空、海洋工程等领域的探索作出更多贡献。

浙江理工大学教授 朱祖超:

我要带领我们的团队,培养我们的年轻人,把我们这个队伍做得更强大,为我们国家在流体机械领域里面的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我们贡献。

热门相关:大爱晚成,卯上天价老婆   完美再遇   欧神   间谍的战争   吹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