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违法!当心扫码背后的安全隐患
日常生活中,购物、点餐、停车缴费等几乎都会用到手机扫码支付 ,不仅方便了消费者,也降低了经营者的人力成本。但这 是否会造成用户个人信息泄露 ,以致不法分子趁虚而入呢?一起了解扫码背后的安全隐患↓
商家诱导扫码消费问题较为普遍
超范围索取个人信息涉嫌违法
总台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商家强制或诱导扫码消费的问题较为普遍,即使消费者已经在店内,也会被索取一些不必要的个人信息。如扫码后,可以看到小程序的隐私保护指引,它首先要收集位置 ,然后会收集剪贴板、方向传感器、磁场传感器、头像等 个人信息。
很多消费者在扫码消费的选择上,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很多时候,即使消费者阅读了相关的“隐私政策”说明,也知晓会被索取个人信息,但大家只能选择同意,否则就得放弃购买相关的商品。
据专家介绍,商家推行扫码消费的目的是锁定会员,为二次营销累计顾客和消费数据 ,同时可以节约人工、优化商业流程。但这种行为往往忽视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知情权 ,而且 超范围索取个人信息的行为 涉嫌违法 。
据了解,2021年11月1日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而且,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以个人不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者服务。
网络安全专家介绍,扫码消费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隐患。 “有一些人把恶意的二维码嵌在比较诱惑的地方,比如说领取红包等,扫后打开的可能是一个网站,会要求你填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信息,那么你的钱可能就被转走了。”
被强制扫码点餐
消费者将商家起诉至法院
据了解,目前窃取、售卖个人信息,实施电信网络诈骗已经成为一条黑灰产业链,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消费者来说,遇到强制扫码的情形该怎么办?在四川德阳,消费者罗某在面对自己的个人信息被强制索取时,将商家告上了法庭。
2022年5月,罗某到某火锅店就餐,服务员以“须关注商家公众号”为由, 拒不提供纸质菜单,并要求罗某通过扫码点餐,强制收集其个人信息。 罗某认为,该火锅店的行为既不合法、也不正当,更无必要,侵犯了原告个人信息,故将商家诉至法院,要求火锅店删除个人信息,赔礼道歉。接到起诉后,法院对此进行了审理。
法院经审理认为,罗某到火锅店就餐,并无必要提供手机号、生日、姓名、地理位置、通讯录等与餐饮消费无关的信息。法院判决餐厅停止侵权,于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删除获取的罗某的个人信息。
扫码有礼?小心有诈!
除了强制扫码,扫码送水杯、扫码有礼等也成为频繁出现的一种诈骗形式。诈骗分子利用一些人好奇的心理,在免费送的礼物上印有二维码,通过诱导扫码实施诈骗。
2022年12月,江苏常州的小程收到一个来自陌生寄件人的快递,里面是一只水杯,杯身印有二维码。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小程扫描了二维码,随后被加入一个声称是“某团商家”的福利群。
一开始,小程确实通过所谓“做任务”赚到了300多元。小程以为有利可图,连续投入了近17万元,直到朋友提醒才意识到被骗,于是立刻报警。
常州警方根据线索,在浙江义乌将犯罪嫌疑人周某甲等人抓获。经查,2022年11月底,周某甲购买了大量个人信息,并让水杯厂家定制印有二维码的水杯,再按照名单寄出,进而对收货人实施诈骗。
最终,经法院审理,周某甲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0万元。
各地开展综合治理
规范扫码消费服务
针对目前强制扫码消费的乱象,北京、上海等地网信办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展开了一系列综合治理行动,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规范扫码消费服务。
据了解,今年8月底北京市网信办制定并发布了《北京市扫码消费服务违规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案例解析及合规指引》,其中对于强制或诱导消费者关注公众号、强制消费者提供与功能无关的个人信息、违规向第三方提供消费者个人信息等6类违规问题进行了规范。
上海嘉定一家购物中心,推出了最新的“纯净版”停车码 。消费者扫码后,只需要绑定车牌、查询车费、完成支付 这3个步骤。
据了解,目前上海市网信办将重点聚焦餐饮门店、停车扫码、少儿培训、商超购物、理财小贷、房产中介、汽车4S店、租借充电器等8个消费领域,接下来将针对这些领域持续开展集中治理。
来源:CCTV-1《晚间新闻》、《新闻直播间》、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