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经:对一些“创新排名”,中国可以云淡风轻

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了《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在包含全球130多个经济体的最新排名中,中国居第11位,较去年上升了一位。

在首份报告发布的2007年和2015年,中国均排在第29位,其间出现了两次反常的波动:一是2009年中国排名下降至第37位,2010年跌到第43位,2011年又回升至第29位;二是2012年、2013年排名再度下降到第34位、35位,2014年恢复至第29位。这一现象反映出WIPO对中国的创新实力存在认知迷惑。

事实上,以一般国家而言第29位也不算低了。该报告对“前30位”概念较为重视,原因是它们几乎都属于高收入经济体,中国是少有的例外。也许正是因此,2008年WIPO调整指标把中国“请了出去”,连带着首次发布时排在第23位、比中国还高的印度也一起未能入围。直到2014年后实在无法忽视中国的诸多成就,才让中国稳定在前30位。

这是多个类别政经领域“指数排名”的通用套路,通过设置多个分项为各国打分,再加权汇总后得出总分与排名。在GII各分项中有的基于客观统计数据,如各国的人力资源与研究投入、经济产出、知识和技术产出;有的则是基于主观印象,如对各国“制度”“基础设施”“市场成熟度”的评分。

细看2007年至2013年中国的分项排名即可发现,中国在客观统计数据方面表现普遍不错,基本稳进前30位。但在“制度”等“专家评分”的项目上,中国的得分往往不太好,有时低于全球平均甚至排到100位开外。可以说,专家评分客观与否,对中国的GII排名影响巨大。

从2016年至2024年,中国GII排名总体趋势稳步上升,近4年徘徊在第11位、12位。在2024年的排名中,中国超过了法国、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此外,近10年GII排名提升较多的国家还有土耳其(第68位至第37位)、印度(第66位至第39位)、沙特(第68位至第47位)、巴西(第66位至第50位)等。不难发现,这些年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表现较好的经济体,其成就在GII排名中也有所体现,但大都仍位于30位开外,反衬了中国从第35位升至第11位的优异表现。

在2024年GII的七大分项指标中,中国的“知识与经济产出”排在第3位,“基础设施”位列第5,商业成熟度位列第11,有突出优势;而“创意产出”排在第14位、“市场成熟度”第16位、“人力资源与研发”第22位,成为了“拉分项”,但也稳定在前30位以内。而“机构”(类似于“制度”评分)排名第44位,属于典型的异常项,所含意味也不言自明。

从GII排名趋势与主客观结合的评分规则看,未来中国的GII排名出现大幅上升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全球创新活动中心,我们也已过了要靠所谓“创新排名”来证明实力的阶段了。

放在全球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大视野下,中国大力发展的新能源、人工智能、无人机与低空经济、太空经济等前沿创新活动,无不需要巨大的创新投入、充足的人力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规模。动荡的国际局势更对完备的产业基础和安全的供应链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只有满足了上述这些发展的基本条件,才谈得上结合创新制度、基础设施、市场经济体系评估创新产出。只谈“创新”不看落地,不过是镜花水月而已。

因此,只有中美两国处于创新竞争同一量级。其他排名GII前10位的国家不少受限于经济规模,即便有科研成果,也难有可观的创新产出。这些国家往往需要依靠中国或者美国提供的创新基础才能进行航天等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活动。而GII排名前30位的高收入经济体,大都依附于美国主导的技术与经济体系。

如今,中国的创新土壤同样为包括高收入经济体在内的全球国家提供了优质的创新基础条件,多国正积极引入中国的高科技产品、零部件供应与技术体系,提升自主水平。这是中国对全球创新的贡献。一花独放不是春,中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全球科技与创新事业都是好事。(作者是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