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沙骋:深化两岸经济融合,共享发展机遇
第十四届海峡论坛关注经济热点,凸显融合发展成效。在中美贸易摩擦及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的背景下,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旧大幅增长。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6月,大陆从台湾进口1225.2亿美元,同比增长7.3%;大陆向台湾出口427.2亿美元,同比增长16.4%。台当局财政事务主管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大陆继续位列台湾地区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顺差来源地。两岸经济合作是两岸经贸的基础,要充分发挥企业与市场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中的作用。
两岸经济合作,尤其是产业经济合作是互惠和双赢的。首先,两岸经济合作是两岸密切联系的抓手。大陆如今已无明显的成本优势,但台湾很多高端产业仍留在大陆,原因之一就是大陆产业体系配套完整,政策环境良好。以台积电为例,它是世界领先的专业集成电路制造服务公司,在大陆的相关配套产业有上百家,其唯一100%持股的12英寸超大晶圆厂岛外子公司就在南京,并在上海和南京各有一家子公司。大陆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丰富的人力资源、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持续提升的宏观经济治理能力,更有庞大的市场。加强两岸经济合作,有利于发挥双方互补优势。
第二,台湾工商界在两岸经济合作中踏实获利。虽然近来民进党当局积极配合美国主导的所谓全球供应链重组,鼓吹所谓“经济脱中”,继续推行所谓“新南向政策”,但效果不彰。台当局财政事务主管部门的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台湾对东盟的出口比重从18.7%跌至15.7%。另一方面,大陆帮助台商台企参与大陆经济发展,特别是“十四五”规划涉台部分擘画前景,为广大台商台企带来重大机遇和长期利好。近年来,大陆方面陆续出台了“31条”“26条”“11条”和“农林22条”等政策措施,支持台胞台企更好地把握两岸融合发展新机遇。2012年至2022年台湾对大陆(含香港)的出口比重从39.7%升至42.3%。
第三,两岸经济合作对大陆的发展也是有益的。一是有利于大陆的出口创汇。大陆2020年出口创汇的前100家大企业中31家是台企,其中富士康是出口创汇台企的代表,在大陆建立有40多个产业园,其2020年出口总额占大陆出口总额的4.1%。二是能够帮助提供就业岗位。台企能够促进就业,富士康高峰期拥有百万员工。三是台湾产业可以补大陆短板。如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等产业,让台资台企进来,能够在交流中提高大陆的产业水平。
从当前情况来看,加强两岸产业融合,首先应当看到,当前两岸产业融合有限,且竞争性增强。产业融合最重要的是资本融合,相互持股和交叉持股,要鼓励两岸企业深度融合、合理分工,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目前来看,虽然台湾产业在大陆布局较广,但两岸产业融合度并不高,台商产业链基本是闭环的。大陆台商七成以上选择以独资方式经营,与大陆合资的比重仅为两成。两岸产业之间仅存在要素依赖,产业合作未能发挥出“1+1>2”的效果。大陆是大型经济体,容易形成完整的产业上下游分工关系,有必要也有能力追求完善的产业经济体系与产业链的完整性和自主性。台湾是小型经济体,产业发展专注于个别产业领域以及产业链中的个别环节。一旦大陆产业体系建立且产业链日臻完善,而台湾相关产业未能与大陆产业间形成良性互动,很可能会被大陆相关业者替代。与此同时,外商切入大陆供应链也在加剧两岸产业的竞争。因此,要持续推进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巩固与完善两岸产业链、供应链。
其次,要正视两岸贸易逆差问题。两岸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是大陆从台湾进口了大量的中间产品,而不是最终产品。台当局财政事务主管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电子零组件是大陆最大宗的进口商品,2022年1至6月为596.9亿美元,占对大陆(含香港)出口总额的61.5%。目前台湾整体产业对大陆仍有很大的互惠价值,除电子零组件外,还有光学器材、化学品、塑橡胶及其制品、机械等。电子零组件是目前台湾在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要客观承认两岸在产业发展上的差距。
因此,加大两岸经济融合,要把惠台政策落实到刀刃上,同时利用台企的高端技术发展自身,将台湾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与做法融入到大陆的科技创新之中,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共同把蛋糕做大,让两岸同胞共享发展机遇。(作者是中央财经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