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昂荻:城市群中流动着中国发展强大韧性

美欧舆论场近期这股攻击和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呈现出明显自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是对中国以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为代表的相关产业迅猛发展表现出不必要的“担忧”乃至横加污蔑抹黑,另一方面又以“见顶论”等新花样各种唱衰中国经济。不过,西方这一系列鼓噪和操作根本无法扰乱国际视听,国际上不少理性人士都清楚认识到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活力,他们也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诸多优势中获得信心支撑。比如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奥托尔巴耶夫不久前就在国外媒体撰文,赞扬中国经济的强劲表现,并特别对中国国内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予以高度评价。

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正是中国经济发展布局的重点和优势之一。经济活动在更大空间范围内集聚既是经济发展的客观结果,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推动力量。在城市群层面上形成集聚效应,有助于实现区域内资源整合与再分配,协调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发展,这也已经成为我们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动力源泉之一。

首先,城市群集聚效应能增活力。一是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城市群内部形成统一市场,在更大范围内汇聚消费者的需求,使得企业面对的市场容量扩大,更容易找到供应商和客户,缩短供应链,提高交易效率。二是提高要素的空间配置效率。个体层面上,市场规模扩大使得企业可以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形成更加专业化的分工。区域层面上,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通过交通和通信等紧密相连,实现高度“同城化”、一体化,使得要素资源能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并实现相对最优配置。三是增强地区创新驱动力。城市群内部形成专业化分工,使得相同或类似产业实体在空间上集聚,据此设立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型产业集群、产学研融合基地等,又将对创新产业发展起到正面促进作用。

其次,城市群集聚效应能缩差距。一方面,通过“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模式,缩小城市间、地区间发展差距。在后工业化与服务业发展并行的经济背景下,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完善,大中小城市在紧密联系的同时又形成差异化的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布局模式。不同等级城市在集聚性规划中各展所长,形成“以大带小”“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同时,城市群内部的紧密协作、有序分工可以降低过度聚集带来的“规模但不经济”问题,缓解产业集聚导致的区域发展不协调状况。通过区域间投入产出关联或技术关联,集聚效应在空间上的正向溢出效应增大,带动周边地区和中小城市融入中心城市产业网络,实现从“单中心”集聚向“多中心”集聚的空间结构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城市群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城乡融合。城市群集聚效应可以通过沿交通要道、沿产业链布局等方式向农村地区扩散,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另外,城市群内部统一协调的发展规划有助于促进城乡市场融合,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城乡发展协调性。

再者,城市群集聚效应能提质量。一方面,我国的国家级城市群都被赋予了各自独特的战略定位,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例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总体定位是打造改革新高地、争当开放新尖兵、带头发展新经济、构筑生态环境新支撑、创造联动发展新模式,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定位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和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未来潜力,确定城市群发展独一无二的发展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差异化布局,为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实现国内大循环打下扎实基础。

另一方面,城市群的集聚效应在区域经济、民生和生态方面带来高质量发展。在经济方面,城市群通过提升生产效率、促进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在民生方面,城市群内部提供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有助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在生态方面,城市群通过保障各城市之间环保政策的一致性,有助于杜绝“以邻为壑”现象,有利于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总的来说,城市群通过形成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增强中国经济活力、提高发展质量,同时着眼全国“一盘棋”,统筹地方特色与全局视角,进而有助于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区域协调发展,为中国经济持续向稳向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

热门相关:国民女神:重生王牌千金   亿万老公,送上门!   绝色符师:龙皇的狂傲妃   盖世双谐   我向斐少撒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