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强:东北新一轮发展初见端倪
近一段时间,各省市陆续公布2023年的人口数据,其中吉林和辽宁人口出现净流入态势,值得关注。2023年吉林和辽宁人口跨省净流入4.34万人和8.6万人,分别结束了它们近13年和11年出现的人口省际净流出局面。2023年各省的GDP增速也已出炉,吉林和辽宁的GDP增速跑赢全国平均水平。从东北冰雪旅游持续火爆,到此次吉林、辽宁两省的人口变化与经济数据,是否说明东北地区经济与人口发展开始扭转颓势,重回增长轨道了呢?
东北振兴,是受到持续关注的一个话题。过去关于东北地区发展的不少讨论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因果倒置。人口、市场化等问题不是东北地区近年来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而是结果。观察当前东北地区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首先需要具有历史的眼光。
历史上的中国东北地区,因其地理气候因素,长期以来并不是人口密集、文化发达、商业繁盛之处。很长一段时间,东北地区是游牧部落主导的“遥远边疆”。近代以来,东北地区的崛起,主要原因有三:一是18世纪兴起的工业革命,世界对于煤炭、钢铁、木材等原材料的需求大大增加,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定位发生改变,工业化和国际贸易基地更受青睐。二是全球化兴起的过程中,多个国家为了争夺资源而频发地缘政治冲突,它们甚至不惜付诸武力争夺能源和原料产地。三是在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地缘条件下,传统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进入瓶颈期,暂时难以提供更多的经济机会和就业,于是更多企业和个人选择前往尚待开发的价值洼地寻找新机会。
当时的东北地区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储备、大量移入的关内居民、地处远东多国交界的有利地理位置,经济实现迅速起飞。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市迅速成为东北重要的交通、流通中心,先后有20个国家设立领事馆,与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商贸联系,并居住着来自56个国家的超过10万名长期侨民,成为闻名中外的国际贸易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
冷战期间,东北地区的发展优势同样明显。在当时全球化受阻、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东北地区作为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与工业基地的作用无可替代,因而获得相对多的国家投资、计划移民,也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成果。冷战结束后,伴随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全球市场飞速发展、互联网等新一轮非工业型技术革命兴起,过去推动东北地区经济腾飞的宏观要素逐步退潮,从而导致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暂时性困难。
基于上述逻辑,如今依稀可见历史的宏观要素似乎再次站到了东北地区身边。
首先,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为代表的高质量发展产业革命兴起。东北地区凭借良好的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正在承接这一轮产业变革。产业结构与消费市场一旦形成,就将持续发力,成为激发东北地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长期要素。东北地区也正在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其次,经济全球化再次出现波折。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为保障自身利益,以技术制裁、贸易壁垒、投资限制、军事冲突等为手段,打击“对手”,令过去以中国产能、西方资本、中东能源、亚非原材料等构建起的、效率为先的全球化体系出现裂痕。发展符合自身经济需要的国内产业中心、原材料基地,以及区域内消费市场,成为各国纷纷强调的重点。这将成为影响东北地区乃至中国许多内陆地区发展的中期要素。
第三,在传统的商业中心、贸易地区能提供的有价值经济机遇与就业机会开始放缓的背景下,人们将目光再次转向要素价格仍有待开发的地区。过去人们涌向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看中的是当地能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一旦付出与回报之间不再具有确定关系,一部分人将更倾向追求更具确定性、更易获得幸福感的“性价比生活或工作机会”。这是近期东北地区在社交媒体火爆出圈的原因之一,也是影响当地经济与人口结构的一个短期因素。
总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随着多个宏观要素的出现,东北地区的新一轮发展已初见端倪。紧跟时代大潮,不断实行市场化改革、引进高水平人才、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增量,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制胜之道。(作者是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