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轰动一时的“臭氧层空洞” 现在到底怎么样了?

很多人或许对“臭氧层空洞”这个词还有很深的印象。不过最近这些年里,这个名词已经很少出现了。联合国设立每年的9月16日为保护臭氧层国际日,但得到的关注也不多。

前些日子外网还就这个问题引发过争论,有人说如今臭氧层空洞没人提起,证明当年的宣传都是耸人听闻的骗局,进而引申到说今天的气候变化也是“狼来了”。

这一观点当然遭到了研究者的反驳,但在评论里也能看出,确实很多人不知道臭氧空洞的后续如何。

所以臭氧层问题到底怎样了?简单说,臭氧问题可以算是脱离病危期了。

臭氧空洞依然存在,大气层臭氧浓度依然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整体趋势都在好转中。最重要的是,引发臭氧问题的元凶——氯氟烃类物质,得到了非常有效的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说,臭氧问题是全球环境运动中最为成功的案例。

1978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了一枚卫星,搭载了臭氧层测量仪器来验证氯氟烃的影响。然而,这颗卫星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发现。工业界就此主张对氯氟烃的担忧只是杞人忧天。

直到七年后的1985年,一队英国研究者利用地面的臭氧光谱仪,才发现南极哈雷湾的臭氧层减少了40%。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南极臭氧层空洞。

臭氧空洞问题没有经历温水煮青蛙的阶段,一发现就已经到了危急关头。这对于那些患上皮肤癌的人类和其他生物是不幸的——他们所受的伤害很可能直接源于臭氧空洞;但对于国际社会的应对来说,或许是幸运的。

两年后的1987年,全球43个国家就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第 49/114 号决议)。

9月16日的保护臭氧层国际日,纪念的就是它的签订。当时议定书约定到2000年将氯氟烃的使用减半,后来又经过多次修订,对不同类型的物质做了细化规定,要求氯氟烃在2010年停止使用,相对危害较小的氢氯氟烃(HCFCs)则需在2030年停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