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翔:以阅读为桥梁,探寻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文雯】在推广博物馆教育和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张晓翔女士以其丰富的学术背景和职业经历,成为了一位独具匠心的引领者。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她,不仅在上海图书馆从事文化艺术展览工作,还作为上海博物馆学院的课程研发与授课教师,致力于将博物馆与阅读的故事讲述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在2024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环球网公益频道记者有幸与张晓翔深入交流,了解她的阅读推广和博物馆教育方面的独到见解。

张晓翔的学术生涯始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毕业后便踏入上海图书馆,致力于文化艺术展览工作。她的专业知识和对博物馆的深厚情感,促使她在工作之余还参与到上海博物馆学院的课程研发与授课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发现了自己对博物馆教育的热爱和使命。

谈及如何成为一名博物馆教育者和阅读推广人,张晓翔回忆道,这源于近九年前她带着孩子逛博物馆的亲身经历。那时研学等概念还没有兴起,她发现,适合学龄前孩子的文化活动非常有限,于是决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以有趣的方式带着孩子逛博物馆。这个小小的尝试竟然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她重拾大学的专业知识,边行走边学习,带着孩子们走遍了上海的博物馆。在这个过程中,她积累了丰富的博物馆教育案例和经验,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

在授课过程中,张晓翔发现博物馆(特别是历史、艺术等类型的博物馆)与孩子尤其低龄娃的距离有点远,所以就结合游戏化教学、建构主义教学等理念,设计出了多元化的课程模式。一次课程需要有突出的主题、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逻辑清晰的教学脉络,所以她往往会打破展厅原本的叙事主线,去找到一个抓点。随着课程研发的深入,又进一步思考如何利用阅读这个脚手架去辅助教学,形式多样的绘本是帮助低龄段儿童理解文博知识的最佳载体。她和上博老师们一起研发了针对5-7岁儿童的“博物馆是什么”绘本系列课,这门系列课最终还获得了上海市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优秀教学设计项目奖、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十佳”教学设计奖。现在“博物馆里的阅读课”系列已经拓展到了不同的年龄段,阅读书目也从最初的绘本扩展到非虚构类读本、整本书阅读等。

她曾受邀与不同类型的文化机构合作,和学校教育相比,它们都属于非正式教育,所以有更灵活的方式和多元的教学方法。在话剧艺术中心,曾经开启过好玩的“mini后台之旅”;在思南书局,孩子们于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验从读书、“写书”、“做书”再到新书发布的全部流程;在玻璃博物馆,孩子们通过色彩的启示寻找“创意感觉”……她不断探索如何平衡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关系,如何利用独一无二的场馆资源为活动的教育目标服务。她强调,我们会不断经历这个“思考-实践-验证-完善”循环往复的过程,每一次课程设计都会与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探讨,这种跨学科的实践是场景教育的核心所在。她表示,这些经历让她思考场景教育的多种可能性,并尝试将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景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以更灵活、多元的教学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在阅读推广方面,张晓翔有着独特的策略和方法。她侧重于结合不同的场景展开阅读活动,认为阅读与行走密不可分,阅读可以看做行走的预热或回顾,行走则可以看做阅读的求证与升华。此外,她还喜欢使用可视化工具梳理阅读文本,以提升孩子的理解力与兴趣度。这些独特的方法使得她的阅读推广活动备受孩子们喜爱。

除了教学工作外,张晓翔还出版了一系列文博类和传统文化类绘本。她谈到,这些绘本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文物背后的故事和知识点。其中《大克鼎上的小怪兽》一书就是取材于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克鼎。她从大克鼎上的变形兽面纹获得灵感,通过塑造一个可爱的小怪兽形象,带领孩子们探寻西周时期人们的生活与信仰,慢慢揭开这件青铜重器背后的秘密。绘本创作分为有趣的故事明线和有用的知识暗线两部分,充分体现“文物绘本”的属性。张晓翔说,期间也发生了一件让她很有获得感的事。一次上博的课程结束后,一个孩子特意拉着她合影,原来孩子带上了她写的几本文物绘本,打算和家长一起在现场边读故事边看文物。看到这些绘本可以对孩子们有切实的帮助,她也欣喜不已。

张晓翔的作品《马球公主》(《中华运动小健将》)荣获了2023年度桂冠童书·知识读物类奖项,她对此表示非常高兴和自豪。她认为将体育运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本书的一个巧妙之处。作为其中之一的《马球公主》,是她非常喜爱的一个“孩子”。酝酿之初她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古人们留下了许多线索,元代的画作、唐代的陶俑,甚至墓中的壁画都展现了古代马球的魅力。她最终选择了唐代公主的马球故事,也是对古代女性的一种致敬。

除了绘本创作,张晓翔还参与了《博物之美——探秘中华文化》等书籍的编写工作。她希望通过这些工作,将博物馆教育的成果惠及更多的师生,并认真研究如何平衡“研”与“学”的关系,有效评估课程的质量,利用文博资源做好馆校结合的工作。

在推广阅读方面,张晓翔强调,选择与孩子建立关联的书籍非常重要。她给读者们推荐了一些值得一读的文博类和传统文化类的读物。如《奇奇妙妙国宝故事屋》系列、《入学准备课堂——国学经典,日积月累》系列以及《果壳阅读·生活习惯简史》系列等。

《奇奇妙妙国宝故事屋》除了配套精致的视频和有趣的手工材料包外,其核心的五本文物绘本倾注了文字作者和插画艺术家大量的心血。摈弃了密集型知识输入的表达方式,以上博馆藏的大克鼎、商鞅方升、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瓶、秋水凫鹥图等5件珍贵文物为原型,基于历史资料进行合理想象,生发出5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是一套激发孩子对文物产生兴趣的启蒙读物,也为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索埋下一粒种子。

《入学准备课堂——国学经典,日积月累》是一套国学主题的绘本,围绕名人名言、成语谚语、古诗对联等主题展开,这些“旧瓶装新酒”的故事想象力十足,又有温情的一面。书中的插画还入围了“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原创插画展获奖作品及入展名单”。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博物馆和传统文化的读者,张晓翔建议他们可以从实地参观博物馆开始入门,并结合相关的书籍和资源进行深入学习。她认为,博物馆是一个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最好方式,而书籍则可以提供先导的知识铺垫和深入的探究。她给出了几个小Tips:第一,从熟悉的、感兴趣的方向入手。第二,利用丰富的场馆资源。免费的导览手册、讲解器或导览多媒体、公益课程都是可选择的方向;第三,学会讨论。这是亲子观展最大的优势,这里的讨论可以是发散性的、开放性的,肯定孩子的好奇心;第四,动手动脑。带上一本速写本,将有趣的见闻或画或写下来,是不错的选择。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张晓翔认为,从宏观来讲,传统文化和博物馆教育对孩子们的成长具有独特价值,是一个帮助我们识来路、知归途、深入了解自身的好地方。在微观的层面,会给孩子们带来两股力量,一股是感性的力量,即学会欣赏、明白什么才是“美”。另一股是理性的力量,即学会思考、探究什么才是“真”。博物馆是个“以物说史”的地方,实物有种不言自明的真实性。这些都是博物馆独一无二的价值所在。阅读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上述的价值,她希望家长们能够成为孩子们优秀的伴读者,通过高质量的讨论与引导,帮助孩子们从阅读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

热门相关:豪门24小时:吻别霸道前夫   人族镇守使   恶魔总裁霸道宠:老婆,太惹火   学霸你女朋友掉了   首席的强娶豪夺:离婚36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