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学堂十年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2013年,位于贵州省贵阳市的孔学堂建成运营。十年来,孔学堂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贵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搭建了平台,为贵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在社会上和学术界赢得较高声誉,被众多学者誉为我国文化领域独具特色的“孔学堂现象”。

孔学堂的建设发展得益于这个时代的发展红利,得益于多彩贵州人文精神的丰厚滋养,得益于众多学者的支持拥护,顺应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拥有天时、地利、人和,其做法、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尤其是它在民族地区诞生、成长且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更具有示范意义。同时,作为我国地方文化体制改革的积极探索者,孔学堂如何在新时代继续改革创新、更好服务社会?同样值得思考。

一、孔学堂十年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打造了具有贵州风格、中国意蕴的文化地标 。新时代的贵州需要文化引领,尤其需要文化地标来承载、滋养。在贵州人民奋力后发赶超的伟大历程中,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的文化地标——孔学堂在贵阳诞生,恰逢其时、恰应其势,这是我国文化领域的标志性事件,也是我国文化走向繁荣自信的具体表现,为贵州的快速发展、跨越前进注入了精神力量。在建设之初,贵州就明确了孔学堂是“学堂”,不是“庙堂”,“孔”是方向、“学”是功能、“堂”是阵地的发展定位,即传承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孔学堂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与森林、溪水、湿地等自然生态融为一体,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顺势而为”等价值观念的集中表达。整个建筑群气势恢宏,典雅肃穆,棂星门、大成殿、明伦堂、奎文阁、杏坛等标志性建筑遵循孔庙的基本风格,具有鲜明的中国古典神韵。在功能布局上,突出了传统文化的内容表达,突出了文化地标、“精神高地”的美学展示,是有别于国内其它“庙、堂、祠、殿”,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学习需求的文化殿堂。十年来,孔学堂充分发挥传播、教化、研修、礼典等功能作用,形成了与山东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并列的一南一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修身之所、静心之堂,是贵州标志性的中华文化地标。

(二)助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普及。 孔学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持续推出“我们的节日”“我们的节气”“溪山踏歌行”“溪山翰迹”“仁爱在贵州”“外国留学生传统文化体验”等20多个系列活动,参加人数累计超过1000万人次,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为充分发挥孔学堂传播功能,持续举办以“乡土中国”“诸子百家”“阳明文化”“古典小说”“诗歌雅颂”“中西文化比较”等为主题的传统文化公益讲座1000多场次,9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先后登台演讲;持续举办以展示、传播民间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春节文化庙会”,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曾以《这个庙会不一般,这个学堂不简单》为题进行报道。为不断提升群众文化品味和艺术鉴赏力,先后邀请王蒙、聂卫平、戴建业、郦波、谭盾、于海等一大批著名学者、艺术家到孔学堂演讲、演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十年来,孔学堂还积极与北京、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多个省市开展互学互访、合作交流、文化推广活动,与欧洲、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的部分高校、机构开展交流合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普及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搭建了中华文化学术研究和思想交流新平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与转化运用,离不开高端平台支撑。孔学堂建设了以中华文化学术研究和思想交流为主要功能的阵地——中华文化国际研修园。十年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32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学术机构先后入驻孔学堂,在此集聚了国内外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知名学者;超过3000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先后到孔学堂讲学、交流、研修。十年来,孔学堂常态化举办“四季论辩大会”等学术活动,设立“贵州省国学单列课题”并面向全球公开招标,先后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380篇,《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孔子研究》等国内权威学术期刊相继刊发郭齐勇、杨国荣、董平、干春松等孔学堂学术委员、签约学者文章,赢得了新时代“稷下学宫”的美誉。创办的中英文传统文化学术杂志——《孔学堂》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期刊中转载率前10位。在国内首次出版《阳明文库》《阳明学年鉴》,持续与光明日报社联合发布阳明文化年度“十大热词”,先后产出18项省级以上阳明学研究成果,有力推动了阳明学的研究与传播。十年来,孔学堂坚持根植贵州、服务贵州,积极组织学者围绕阳明文化、生态文明、文化旅游、社会心态、民营经济等进行专题调研,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四)增强了贵州各族群众文化自信。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丰富而多元的民族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当地群众的精神生活。孔学堂在充分借鉴各民族特色文化的基础上,持续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普适性的传统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贵州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十年来,孔学堂年均推出200多场传统文化活动,以“最爱我们的国歌”为主题举办的讲座及音乐会,以“世界眼中的老子·孔子·王阳明”为主题举办的系列漫画大赛等等,受到群众好评;以学习体验古琴、围棋、书法、绘画、诗歌、礼仪为主要内容举办的“新六艺(琴、棋、书、画、诗、礼)”传统文化活动受到追捧,孔学堂“六艺学宫”成为广大诗书礼乐爱好者的打卡地;以举办“开笔礼”“成人礼”“中华婚礼”“敬老礼”等传播礼仪文明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活动受到欢迎,这些活动持续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在孔学堂的示范带动下,贵州各地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同时,孔学堂深入挖掘、传播贵州民族文化,促进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相互涵养、互学互鉴。2020年,携手贵州平坡苗族农民画师推出的画作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江苏、广西和迪拜等地展出,一手握锄头、一手握画笔的农民画师创作的21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展示了贵州民族文化的时代风貌。这一系列举措,有效推动了贵州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增强了各族群众文化自信。

二、孔学堂十年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

(一)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我们推动工作的最基础、最深厚的动力。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孔学堂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孔学堂十年的建设发展成就,最根本的就是坚定文化自信。这一实践生动地证明,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进一步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使其成为我们昂首向前的动力源泉。只要我们坚持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华文化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就一定能在文化发展中把握主动权,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二)坚持遵循规律。 孔学堂诞生于贵州不是偶然的,它是贵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长期以来,位于祖国西南腹地的贵州是儒家、佛教、道教等多种文化的融合共生之地,这些传统文化尤其是对贵州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阳明文化与本地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等一起融合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多彩贵州文化,这些文化的发展繁荣为孔学堂的孕育、诞生奠定了文化基础。同时,改革开放为贵州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后发赶超的各族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尤为强烈,“物质小康也要精神小康”“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成了各族群众最朴实的心愿表达和急切期盼;加之现实社会中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价值观扭曲等社会乱象也呼唤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对此,贵州审时度势,牢牢把握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规律,顺应社会需求和人民期盼,启动实施孔学堂这一大型文化工程。在一大批具有深厚文化情怀的学者和企业的积极支持下,孔学堂由此诞生。事实证明,只要我们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准确把握时代需要,坚持从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认识、把握规律,就一定能够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创造新成就、展现新形象。

(三)坚持守正创新。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孔学堂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坚定支持,最根本的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要求,坚持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针,坚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宗旨不动摇,确保了孔学堂建设发展的正确方向。孔学堂坚持在“守正”的前提下“创新”,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忘本来、吸取外来、面向未来。事实证明,只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出青春和活力,才能不断创造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才能持续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

(四)坚持贴近群众。 文化是从群众中来又服务于群众的。只有接地气,才能有人气、有生气。孔学堂举办的各种传统文化活动之所以能够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最根本的是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孔学堂坚持从生动、鲜活的群众实践中汲取智慧,着眼群众生活和百姓日常,大胆创新设计,推出一系列形式新颖、喜闻乐见和符合群众口味的传统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文化滋养。事实证明,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方向,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一定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欢迎。

三、新时代推动孔学堂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一)要聚焦建构现代人的精神家园发挥更大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解决现代人精神困惑、信仰危机、价值偏离、道德滑坡等问题并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当前,现代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人文家园和社会家园遭受挑战,导致人们在思想、观念、认知、心理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这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精神家园荒芜的社会现象。孔学堂要坚持以构筑“精神高地”为使命,紧紧围绕解决现代人重大的精神、心理等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切实为有效建构现代人的精神家园提供理论和学术支撑;要突出发挥“以文化人”的功能作用,进一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效果,提升现代人的人文修养、道德素养、审美涵养,努力为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建构美好的精神家园贡献力量。

(二)要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更大作用。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有力举措。作为在欠发达、欠开发和民族地区诞生、成长,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孔学堂,要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属性、文化属性和政治属性,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切实在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上发挥积极作用。要充分利用孔学堂学术资源优势,深入挖掘、阐发各民族积淀和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审美情趣、历史情怀等文化内涵,以及56个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事实,努力在推进各民族文化相互涵养、融合发展、美美与共,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方面发挥作用。

(三)要聚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更大作用。 孔学堂是贵州的,更是全国的、世界的。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不断交流交往交融的今天,孔学堂要坚持世界眼光,积极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一切先进文化互学互鉴、同生共长,逐步把孔学堂打造成为净化心灵、关照现实、在海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精神文化圣殿。要进一步强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意识,通过组织讲学、研讨、互访等多种形式,积极与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广泛开展儒学、中医药、武术、饮食等中华文化交流和学术对话活动,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努力为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热门相关:大首长,小媳妇   娇妻在上,蜜蜜宠!   重生八零俏佳妻   大唐第一世家   我真不是学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