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能“治网瘾”的,往往是些温柔的法子
直到现在,提起“网瘾”这两个字,你的第一反应可能还是“电击”。可能是因为过去一系列的集中报道过于触目惊心,给人的印象太过深刻。但是,治疗这种“瘾”,只能这样吗?
前段时间,德国的几位研究人员公开了一份关于游戏成瘾“有效疗法”的报告,据说缓解了70%参与者的症状,并且不需要借助药物等工具,当然也不需要把人捆在床上通电。
他们所使用的,其实依然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这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取向,主要的工具就是充满耐心、理解和温柔的谈话。
在一开始,治疗师会向患者讲解游戏成瘾的原理和影响,并且帮他们厘清自己性格中与游戏成瘾有关的部分。接下来,每个人会需要通过日记的方式把导致他们想玩游戏的念头记录下来,然后学习如何控制这些能量,把它们导向正确的地方。
在第三步,治疗师就会着手帮助患者改变自己与游戏成瘾相关的特质,逐渐理解自己的内心,找到控制行为的路径。
听起来很玄乎,但他们的态度可能更值得一提:治疗并不是为了“戒除”,而是让人们重新调节自己和电子设备之间的关系。
其中一位研究者Kai W. Müller 说:“一定要强调的是,并不是说你很喜欢玩游戏,就要被直接算作游戏成瘾,其实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会真的对游戏或其他网络行为上瘾。但另一方面,明白这些患者是真的正在经历痛苦并且需要帮助,也是同等重要的事。”
对不少朋友来说,今年5月份世卫组织将“游戏成瘾”列为疾病可能像是一场败仗,或是一种“不公平”的决定。但从另一方面讲,它其实也能帮助人们真正去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辨析,去帮助到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这个判断将不再来自和孩子们关系紧张的父母,这也许反而是件好事。
如果“游戏成瘾”也能够被当作一种心理问题进行科学的诊治——就像焦虑症或抑郁症一样——那可能会少去很多暴力的因素。
这一点,在世界各地都有了不少尝试。
比如美国华盛顿州的reSTART诊所,就是通过让同样受到成瘾症状困扰的人们生活在一起,并且让心理咨询、共同进行体育活动、互助聊天等方法共同发挥作用,帮助患者重新找到生活的平衡。在这期间,他们受到的唯一限制可能就只是来自同侪的注视而已。
攀岩也是reSTART的项目之一
在BBC前一阵子的报道中,也展示了韩国类似的“戒网瘾”项目。参与者们被要求上交手机,然后在一到四个星期的共同活动(做手工、搭积木甚至还有打水仗)中逐渐找回和现实世界的联系,放下对网络的依赖。
时至今日,杨的支持者们依然在网络上呼吁,要求让他重出江湖,“拯救”网瘾中的孩子们,在微博上随便一搜就能看得到。有意思的是,他们列举的“治疗方式”其实和上文中提到的那些相差无几,比如“日记课”、“心理点评”等等。
或许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也认为,对“网瘾”真正有效的是这些温柔的法子,是沟通与陪伴,虽然他们以擅长使用电击而闻名全国。
这些听上去也许有些太理想主义,但它们又确实是有效的。比起痛苦和恐惧,也许爱与温柔会更加有效,比起把人们从他们躲藏的网络世界驱离,也许鼓励他们重新拥抱身边的人,影响会更加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