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谈】我当了一回独立游戏奖项评委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我参加了一项独立游戏奖项的评审。参选的游戏很多。有些游戏我之前玩过一段时间,有些有游戏则是第一次听说,也见到了不少很有意思的新作品。
《斩妖Raksasi》这款迈阿密黑魂深得我心
这次评审的海外团队制作的游戏只能竞逐最佳海外游戏奖,不参与主要奖项的评选。在质量和人气上,国内的独立游戏比起海外的作品还是有可见的差距。像是在Steam上口碑爆棚的《东方神月夜》和《Kenshi》这样的怪兽级作品,如果能够参选最佳游戏或者是最佳音乐这样的奖项的话,肯定是默认入围。
《东方月神夜》,还需要说什么呢?
说起最佳音乐,这可能是我整次评选里面最头疼的一个奖项,因为这似乎是所有国内游戏最后考虑的部分。有一款游戏干脆很直白地在开头表明,游戏里使用的音乐都是从网上随便找的,到上线前后会替换。在和其他评审的交流中,大家也提到现在独立游戏直接买现成曲库的情况很普遍。相对来说,海外团队的游戏在音乐这方面要更用心一些。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参评的游戏有不少做得像主机/PC游戏的手游,也有不少做得像手游的主机/PC游戏。有几款PC平台的游戏一打开,美术素材和界面透着“刀塔传奇”这种手游的味道,让我一度以为是在电脑上开了安卓模拟器。反而是手机平台上的游戏,既有硬核格斗,又有像素清版,十分硬派。
手游有一些像《斗西游》这样相当不错的作品(来源:Tap Tap)
在校学生的作品被单独归到了“学生作品”一类,有好几款游戏是传媒大学游戏系毕业生的成果。把所有的“学生作品”放到一起,我反而觉得非游戏专业的团队的创作更合我的口味。游戏系学生制作的游戏很棒,很懂行,但是按一位评委的说法,“交作业”的感觉很明显,仿佛是照着一个长长的Checklist一项一项打勾,把各种能拿到分数的部分全都勾上就算完,多了一些精明和敷衍,少了一点真诚和热情。
《毕业快乐,西西弗斯》在叙事上还是有点想法
我一直都不太喜欢“游戏专业”这种概念。我也说不太清楚为什么。可能我从心底希望,那些能够唤起我共鸣的游戏,是创作者真诚的表达,而不是为了勾起所谓的“心流”而做的种种模式化设计。
令我遗憾的是,尽管有很多美术精美,游戏手感也打磨得很好的优秀作品,但是在这次评审中,真正有新意的游戏体验并不多,绝大部分还是复刻了前人的成功路线。我给几款游戏起了一些非常刻薄的外号,比如“土味Fez”或者“丐版蔚蓝”。不过我觉得这样居高临下地评判别人的创作不太合适,也就不说具体是谁了。
每个项目能提名的游戏有限,我只能忍痛在几款我都很喜欢的游戏当中作取舍。不过在评审结束之后,我把所有我觉得还不错的游戏整理了一个清单,会找一个时机把它们慢慢介绍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