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骗中老年妇女的「帅弟公众号」,正在大规模出现
如今在微信订阅号页面搜索「弟弟」两个字,会跳出来许多诡异的文章。
它们字体较大,排版五颜六色,内容像是在叙述给特定某位亲人的。
这位亲人大部分情况被称为「姐姐」,笔者则自称「弟弟」。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弟弟」在向「姐姐」问好,随后开始说一些生活上的难事。
所谓「弟弟式诈骗」,是一种针对老年女性的情感诈骗手法:施骗者伪装成一位中年男性,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发送一些含情脉脉的求爱文章或视频,以此诱导中老年妇女进行打赏。
它利用的是一个常见现象:很多中老年人无法理解社交媒体的概念,他们会认为所看到的一切内容都是单独发送给自己的。
大部分人最初见到这种诈骗手法时,是在“假男明星靳东”上:在短视频平台上,一诈骗团伙伪造成靳东,骗取多位老年妇女钱财;随后便是抖音网红秀才:在秀才刚走入公众视野的时期,伪装成秀才的账号也四处兴起。
如今走入订阅号平台的这些「弟弟账号」也是同样:它们把自己的每篇文章伪装成一封信,推往每个可能掉入情感陷阱的老年女性。
在文章开头,这些虚拟「弟弟」大多会提前点名这是一封信件。
随后向「姐姐」问好,表达一些想念和爱意。
在这表达情感的字里行间,「弟弟」时常是自卑的。他仿佛敏感又缺乏关爱,总是对「姐姐」的关心无比感谢;它又温柔而有礼,对屏幕前的「姐姐」总有说不完的想念。
只不过在大段的温情过后,「弟弟」又会话锋一转:遇到麻烦了,需要「姐姐」的帮助。
「麻烦」可能是指出了车祸、工作出了问题,又或者是参加歌唱比赛需要人气。
一番急切诉苦过后,「弟弟」们很快便把话题引导到“点击下方的感谢作者”上。
他们的话术很巧妙:选择下方的xxx数字/帮弟弟增加xxx的人气。
全都规避使用了“金额”这两个字。
值得一提的是,下方的“感谢作者”并非是公众号自带的「赞赏」功能,而是一个用图片伪装成文末赞赏的小程序。点击之后会转入一个赞赏平台,点击数字后会正常进行付款流程。
很多位「弟弟」设置的最低档位是30-50元不等,最高数百元。
也因为是利用了外部赞赏平台,所以我们目前无法得知赞赏的人数和金额——可能比想像得要多,也可能只是很少的数额。
但它的确透露出一个可怕的现象:这样的「弟弟式诈骗」正越来越多,形式恐怕也会越来越刁钻了。
在小红书上,已经陆续开始有年轻人发现自己的长辈被「弟弟账号」诱骗。
图上这位博主说,自己的姥姥就是订阅了这种账号。她认为对方是一位旧友,并对此深信不疑。即便家人轮番劝解,甚至带着去警局做了反诈教育,但仍然坚持相信文章背后坐着的并非是骗子而是彬彬有礼的「弟弟」。
评论区里,有不少人已经为长辈被欺骗的博主出了许多主意。而大部分人的建议,基本都落到“多陪伴”上。
在早些时间,小姨大概也会斩钉截铁地以此作结,只不过在看过许多类似案例后,虽说还是会挤出这三个字,但心里会觉得有些无力。
比如在这个姥姥被骗的案例中,博主就表示自己并非乏于陪伴,不仅一直住在一起,也会带着出去玩,可就是架不住老人执拗。
“多陪伴+反诈教育+心理疏导”这套普遍被认为最有力的组合拳,已经被博主使出,但仍无济于事。
因为它们很难弥补老年人生命中爱情的缺位。
想起近来在社交媒体上常刷到的话题:一些年轻人说自己在“对童年进行报复性补偿”。大概意思就是,他们大量购买买一些小时候没能吃到的稍贵零食,比如包装花哨的巧克力,以此“慷慨宴请童年的自己”。
这些人大多已经二十来岁了,早过了对零食如饥似渴的年纪。但还是控制不住想吃,用来满足心灵而不是味蕾上的需要。
我时常认为,很多老年人会因为这些看似“离奇”的方式被骗,除去骗子的恶意引导,或许也是出于一种报复性补偿的心态。
像小孩与花哨的巧克力,吃着长大,就会发觉其实它也没那么好,齁甜,大多还是代可可脂的,所以年纪到了,就放下了。
那些没有这种祛魅机会的小孩,却始终会被外边的包装吸引,心里念着这是消费主义陷阱,但还是飞蛾扑火式地,想去尝尝滋味。
所以,如果你家中长辈不幸遇到这类骗局,除了那套陪伴组合拳,小姨还另外有个建议:尽量不要怒于他们的“不争气”,不要质问“是不是就那么缺爱?。因为很多时候,确实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