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谈】没有外卖时人类是怎么生存下来的?
题图 / CaesarZX
外卖真正兴盛起来,其实不过几年的时间。记得我在小的时候,还觉得外卖是一个挺式时髦的词,那时候只在港台欧美的电视剧里听说过这词,周围最接近外卖的东西,是在街边买的烧饼、馒头。
如今一提吃饭,我们可能会自然而然就打开了外卖软件。
和很多长辈一样,我的父母经常嘱咐我,不要吃外卖,外面的东西不干净。我当然想变得干净一点,然而饭来张口也确实是种一旦得到就停不下来的享受。
有时候我甚至疑惑,在外卖出现之前,人们到底是怎么活下来的?斗胆猜测一下,他们很可能是自己做饭。
这个结论让我非常恐惧,最近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家里不能吃外卖,只能自己在家做饭,而我在尝试了一个月几乎完全自己做饭之后,已经开始怀疑人生。
之前我每天晚上最困难的抉择是吃什么,但这个问题相比于今天晚上做什么菜简直是弱爆了。
一餐包括主食和菜品,选择什么,一要考虑家人的喜好,二要考虑家中食材,三要考虑烹饪的难度和时长。工作日的晚餐需要丰富,但不要繁琐,注重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持菜单的新鲜感,一道菜如果在一周内的出现次数大于二次,就过于单调了。因此要经常更换、调整菜式,这个过程很快会穷尽你的拿手菜,迫使你走出舒适圈,去尝试陌生的烹饪手法和食材。于是我每天最常打开的软件中多了好几个做饭的App。
和平时心血来潮的做饭不同,打工人的做饭需要讲究效率,在全家饿晕之前上菜。
在快的同时还需要针对当天的菜品制定工艺流程,合理规划工序,烧水的时候可以备料,炒菜的同时可以准备餐具,做饭就是一条单人的流水线,每次都争取将生产效率提到最高,否则菜上齐之后,之前的菜都凉透了。
为了尽可能快起来,战斗往往在到家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在下班之前,我会先在网上买好需要的菜,如今在北京城区里已经很少能见到菜市场了,如果家附近没有超市的话,就只能在网上买。其实这也是一种外卖,只不过一般的外卖来了我就可以吃了,而现在收到外卖才仅仅是开始。
进家门之后衣服都来不及换,就立刻进入战斗状态,先冲进厨房指挥电饭锅熬一锅粥,因为这个工序的时间最长。
简单收拾后,开始处理食材。虽然单独的处理食材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复杂,但食材多了工作量就会成倍增长,有的需要解冻,有的需要削皮,有的需要清洗,有的需要腌制,将它们分门别类,各自处理的过程其实占据了做饭的大部分时间。
切菜这个步骤并不困难,但对于没有特别练过刀术的人来说颇为考验定力。这一个月让我对土豆丝、鱼香肉丝等一切丝类的菜品产生了极大的反感,这些菜不但处理起来费时费力,而且手上的偷懒会直接反映到菜品的口感和味道上。因此如今决定菜单时我都尽量选择好处理菜品,比如XX丁,XX块。
处理好食材后,就可以开始烹饪了。一般的流程是刷锅,炒菜,刷锅,再炒下一个菜。但做饭越久,就越会觉得这个流程非常的繁琐,一想起来就让人疲惫。
所以我现在很喜欢那种煮和蒸的菜,这样在炒菜的同时用另一个锅去做另一个菜。不但省得多刷一次锅,也缩短了做饭的总体时间。
如果规划得当的话,菜出锅,粥也应该恰好做完。整个过程大概需要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我平时7点半到家,平均9点才能吃上饭,吃完饭也接近10点钟了,稍微摆弄一会电脑,基本上就要进入睡觉程序了。
这种情况在周末也不能缓解,更确切的说是进入了厨房两天乐环节。
工作日只需要做晚饭,但在周末还要多做一个午饭。睡个懒觉,周六起床之后基本上就要准备做饭了,做完饭一两点,吃完饭二三点,再等一会又可以开始准备晚饭了,晚饭的流程和工作日就差不多了,这种既视感让你有一种把周末过成工作日的错觉,但很快你就知道这并不工作日,因为第二天还要接着做午饭。
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美国人中午只吃三明治、汉堡,做饭总喜欢用烤箱一锅出,因为他们的外卖不行,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对付。
国内的外卖体系极大程度上节省了时间,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去做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玩游戏。
这一个月,让我感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让吃饭都成为了一种负担,同时对给自己做了十几年饭的父母生出了新的敬意。
有人说点外卖是出于无奈,如果有时间、有精力自己一定会选择在家做饭。
我觉得这话说得对,也不对,点外卖确实是出于无奈,但并不是没有时间和精力的无奈。因为外卖的上位替换其实不是自己做饭,而是雇一个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