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辱的《阿修罗》,给中国游戏业上了怎样一课?
“电影界要出大事了!”
“知名”的内地电影导演毕志飞在7月15日的微博里又发表了一番“惊世骇俗”的言论:“电影界要出大事了!”。之前毕志飞和他的《逐梦演艺圈》无论是在业内还是在大众层面,被怼的体无完肤不是什么新闻。作为一名北电毕业的博士,他为了《逐梦演艺圈》的差评挂豆瓣、怼《中青报》、给国家电影局写信等等,忙是忙的不亦乐乎,不过在众人来说,也权当饭后笑料罢了。
没有什么是毕导不敢怼的
不过这一次毕志飞一改之前一人百口莫辩的态势,主动的绑上了与7月15日决定撤映的电影《阿修罗》。在毕志飞看来,《阿修罗》和《逐梦演艺圈》是难兄难弟,前者豆瓣给了3.1分,后者2.1分。在微博里,毕志飞称《阿修罗》是“最具好莱坞国际水准的中国大片”,国内电影行业存在“评分和网络舆论绑架市场与普通观众的严重问题”,“9分的《阿修罗》被打成烂片”是“中国民族电影产业的悲哀”。
总之,“电影界要出大事了!”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电影爱好者,我承认看到这条微博时我是震惊的,脑子只有孔明先生的那句“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也没有什么是毕导说不出口的
毕导的《逐梦演艺圈》我是“有幸观赏”过的,整个观影过程由“前半段发笑(难看的想笑,您见过导演亲自示范负分演技吗?),中间震惊(难看的震惊,在一部电影里还能看见没来得及去掉的话筒也是绝了),后半段想哭(难看的哭,起点上千字5毛的剧情也比它好多了)”三种感受组成。
而《阿修罗》呢?这部有影后刘嘉玲以及小鲜肉的电影上映时间的确生不逢时,赶上了徐峥和姜文两位大佬的控场。原本3.1的低分已经打消了笔者观影的念头,不过临时下映的消息一出,笔者还是抓紧时间赶上了一个场子去观赏了一下。看完之后只有一个想法:低分信豆瓣,诚不欺我,这真就是比《逐梦演艺圈》仅仅高出一分的大烂片。
能够难看的让人难受的电影,真的见所未见
而和毕志飞心照不宣的是,《阿修罗》的官微在下映之前也发了一条微博,矛头直指猫眼APP,称《阿修罗》4.6的低分是“行业的耻辱”。 更新奇的是,在经人提醒后,我又找到了一部CCTV10套在7月初播放的纪录片:《电影阿修罗诞生记》,这部纪录片分三部分,每部半小时,详细的记录了《阿修罗》的创作和拍摄过程(B站和央视客户端现在还能看到,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去围观)。看完这部纪录片(我真的是试了多少的毒。。。),配合之前看过的影片,我的想法只有一个:他们真的是费了十二万分功夫,烧掉了很多很多钱,认认真真的拍出了一部“屎诗级巨片”。
“你造我们有多努力吗?”
拿马伯庸马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我以为这是部洗钱片,没想到居然是部很努力很认真拍出来的烂片。不过很遗憾,马老师的影评很快被毕志飞怼了回去,遭遇同样待遇的还有《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老师。
毕导的这种执着,真的超越了自我营销了
工业能力
想起几年前《长城》上映的时候,群众们纷纷吐槽张导怎么也拍了部烂片。但是当时有位影视圈内朋友的观点让我比较认可,他当时表示《长城》这样的片子,关键是在测试中国电影的工业化能力,而工业化的能力决定了产业的下限。
什么是工业化能力?其实就是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线的制造能力。中国电影产业有百年的历史,但是由于众多客观的原因,很长时间都没有能在一个系统、专业的体系下发展。国产电影好不好看,导演和编剧的因素占了绝大部分,剩下一部分靠主演的演技带。这就是一个非常小作坊式的产业模式,作品的质量只能取决于核心创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冯小刚就曾经说过:“我们现在觉得一个摄制组除了主创其他都是民工”,就是在对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落后感到不满。
“笑容逐渐僵硬”
而好莱坞之所以是全球电影工业化的代表,就是因为它有着成熟的工业体系。《长城》这个片子,就是在最大限度地学习好莱坞的这种工业体系。影片的导演、编剧、演员不必说,摄影、灯光、特效、动作指导,甚至现场的翻译全都是专业人士,科班出生。当然结果还是证明了,至少在2016年,中国电影的工业化还是不及格的。
而到了2018年又怎么样呢?有趣的是,《我不是药神》证明了中国电影正在不断向前,但是投资7.5亿、邀请国内外专业人士打造的《阿修罗》却又冷冷的告诉所有人:中国电影产业工业化程度依然很低,将来我们能看到多少优秀国产电影不好说,但是肯定还会有大量“烂片”等待着腐蚀我们的眼睛。
《我不是药神》其实也是一部拍摄手法上非常工业化的电影
刷下限这种事,游戏圈也没少过
其实工业化的概念,放到游戏行业上来讲,也是一样的。同样作为一项复合型的娱乐产业,电影和电子游戏在很多艺术层面都是互通的,我们有互动电影式的游戏,也有游戏题材改编的电影。而国产电影和国产游戏的处境有很多“同病相怜”的味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这次毕志飞与《阿修罗》不断“恬不知耻”的刷新国产电影下限的情形,在国内游戏圈并不算少见了。
太远得不提,估计大多数玩家还记得几年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地球OL》事件,制作人号称用几百万人民币打造一个远超GTA规模的虚拟地球。结果当然是必然的无疾而终,制作方酷派天空还因为在后续游戏的恶意刷好评行为被V社怒斩于马下。在被从Steam下架之前,酷派的制作人没有忘记怒怼玩家一番。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提到《地球OL》,当然就不得不提《幻》。这款定位为“大星球沙盒生存”的游戏在Steam上线后被大量的差评,理由当然是游戏做的稀烂。而游戏的制作人除了在商店页面自嘲“请玩家谨慎购买”外,还发了那个著名的公告:“幻彻底被喷子战胜了,幻已经死了”。言下之意就是幻是被喷死的,不是游戏质量的问题。
《地球OL》和《幻》的怒怼玩家,像极了毕志飞毕导“怒斥”国内电影圈黑暗,观众影评机构无良导致《逐梦演艺圈》失败的情形。
卖惨卖情怀都好,就是不应该拿来卖钱
除此之外,这些年来国内游戏圈还有砸6000万做游戏机的斧子科技,还有自称“200人3年也能做个《巫师3》”的制作人等等数不清的“秀下限”。他们中的很多人和《阿修罗》的导演一样,真的不觉得自己的品味出了问题。
2017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558.89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2.7%;而2017年中国游戏产业的规模已经达到203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3%。
只是中国电影产业比,中国的游戏产业工业化能力几乎是零。中国有十大著名的影视学院,却没有一所为电子游戏开办的高等院校,也没有建立完整的学科和知识体系;北影有包括导演、摄影、文学、管理、表演在内的十八个院系,而上一次高等学校开设电子游戏课程的新闻您还记得吗?
人才教育是一个产业极其重要的一环
最近有些玩家抱怨国内厂商自主开发能力低下,招员工只招高学历好学生,做出来的游戏乏味无聊。的确有些高学历开发人员的游戏阅历会影响到他的业务能力,但是笔者不认为招高学历制作人做不好游戏的错是游戏公司的过失,这其实是整个中国游戏产业蛮荒的象征。人家重点高校都没有游戏设计这个专业,游戏厂商不招些执行能力强、肯学习的人,难道找只会摸鱼打电动、口口声声懂游戏的废宅吗?
所以虽然中国游戏产业能够一年赚2036亿,市场规模世界第一,制作出来的产品却粗制滥造、抄袭成风,这都是因为我们的产业极度缺乏专业、系统的体系,我们的教育系统也无法为行业输送合格的人才,我们的产业环境也是相对封闭的。
产业的工业化能力有多重要?当初波兰人制作《巫师》之前,波兰的处境和国内的环境有很多“同病相怜”的类似之处:盗版、人均消费能力低下、游戏开发人才凋零,但是波兰人之所以能够制作出《巫师》系列,最大的优势就是他们有欧美游戏工业化能力的支撑。《巫师》初代的引擎是Bioware给的,投资方是日落西山的雅达利,很多《巫师》的开发人员都是国际班。业界大佬、懂行的投资方、专业的人才这些都是国内游戏行业不具备、或者说在那个年代不具备的。所以当杨渊升说出“200人3年也能做个《巫师3》”的时候,真的是让我笑了很久。
一张普普通通的LOGO图,下面的支持厂商代表的就是工业能力
不过事实上,不光在中国,工业化不成熟是全世界游戏产业的通病。欧美、日本这样的游戏产业发达地区,也依然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而遇到的问题也不少,比如游戏开发知识体系的建立、人才的培养与就业、日益高涨的制作成本与不乐观的市场规模等等。毕竟和电影行业比起来,只有三四十年发展的电子游戏行业还稚嫩的很。
写在最后
如果说中国电影产业的工业化还在努力发展阶段,那么中国游戏行业就只能算是刚刚起步。电影界我们有徐峥、姜文这样科班出生、才华横溢的人牵头突破上限,而国内游戏行业已经很多年没有能独领风骚的天才了。
什么时候国内有了切实的游戏设计人才培养体系(985也有懂游戏的了)、有了更加细分的工种岗位(我一策划不用再兼文案了吧)、有了更加开放的产业环境(终于不用死磕Unity,有大厂引擎学习了)之后,才有希望看到国产游戏的崛起吧。
辉哥,苦了您了……
专栏征稿——点击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