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米粥到烤牛肉 古代士兵都能吃点啥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粮自古以来就在战争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它曾经左右重要战役的结果(官渡),也曾定义世界线的走向(巨鹿),它能折射出所处世代的精神风貌,也代表过文明的兴衰荣辱,并足以在今天化身为历史的切面,帮助我们审视波澜壮阔的悠久过往。

多亏了古装电视剧的艺术塑造,不少人对古代军队的伙食状况抱有十分乐观地态度——虽不至于花样丰富,但起码干粮不愁,偶尔还能有点荤腥。但事实情况却远比这凄惨的多——不仅没啥能挑的,甚至连块干的都吃不上。

在第一次人口南迁之前,粟也就是小米一直是中原王朝最主要的作物与军粮构成。但这玩意即使在经过多次种子改良后的今天,依旧不是一种高产作物,且烹饪方法更是极度匮乏,这使唐宋之前的战时军粮——小米粥,看起来极为磕碜。


种子质量与现在肯定没得比,口感也差远了

为保证能量的充分摄入,这种米粥常常做的米多水少,再放点野菜碎末,基本上就成为了普通士兵的一日三餐。但即使是这种惨淡的饭食,受限于当时的后勤投送能力,也无法做到持续稳定的供应。忍饥挨饿还要大动力气,这严酷的现实常常让古代战场在陷入消耗战后,变为常人目不忍视的人间炼狱。不论是被围困的孤城还是与大部队失散的孤军,都会在储备耗尽后陷入“能吃啥吃啥”的状态,野果、野兽、军马、沿途的居民,甚至共伍的同袍最终都会在饿昏了的部队眼里变成食物。

到了大唐盛世,这种情况稍稍得到了缓解,开元盛世下的唐帝国,史界预估人口达到了8000万,人均年粮食产量更是足足有700斤,这个数据在中国历史上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才被超过。

富庶的帝国与多民族融合的文化格局为大唐带来了多样的饮食,充足的粮食储备与小麦制粉技术的进步也催动了普通民众饮食结构的改变,此时,军队终于能吃上一口成型的干粮了。文化融合以及军队中大量的外族服役人员(突厥、吐蕃、回纥甚至还有阿拉伯人),让烧饼、大饼等“胡食”成为重要的军粮构成,而干粮相比于粟米更易携带的特性也帮助唐军千里奔袭,最终打通整个丝绸之路,使唐帝国成为在那个时代与阿拉伯帝国同等体量的世界强国。

不过就算是富庶的盛唐,在军粮的菜式丰富度与口感上也没多少进步,这倒不是仅仅是因为改善伙食的开支太大,更有可能是因为——实在是没有成熟的技术和合适的作物。

尽管中国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但辅助传统中餐烹饪的家伙事儿——铁锅,却是在宋朝才大面积普及的。同时,现代中餐常用的蔬菜与调料大部分都是舶来品,辣椒、土豆、菠菜、番茄、洋葱等时蔬,此时不是尚未大面积引种就是还在老家的地头上野蛮生长。

设备的缺憾与运输的限制封死了旧时代军队享受煎炒烹炸的所有途径,让大酱、醋布、粗盐块成为在军粮中凝结近千年的“吃货智慧”,也让带把辣椒就能痛击日寇的川军充满了苦痛年代的浪漫主义色彩。

至于吃肉,对于古代军队就又是个难以启齿的隐痛了。抛开农业帝国的畜牧量不谈,动辄6位数的参战人数也不允许中国古时的军队像罗马军团一样随军带着大群牲畜当粮库。尽管也有用金华火腿犒劳将士的历史案例,但受制于长途保鲜技术与军队人数,加上耕牛一直作为重要的畜力被法律保护,摄入动物蛋白即使对高级军官来说也算一件难事,也让“八百里分麾下炙”这种分食烤肉的情景成为了辛弃疾一生难忘的从军记忆。

人推马驮的运输方式支撑不起腹地与边境间超长的补给线,临时凑起的兵士也比不过操练多年的职业军团,独特的地理环境催生了以农耕为核心经济模式的中华文明,也让被历代统治者当成圭臬的屯田制出现的顺理成章。

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就在西域大片荒地上试验过这一手,虽不至于造出个“塞外江南”来,但终归是向中原以外的地域大幅拓展了农耕传统。到了几百年后的曹丞相手里,这个模式终于被玩出了花来,他先在许昌大搞“模范试点”,让军队“秋冬操练,春夏种田”只一年便“得谷百万斛”,随后便推广全国,并立法设司严格限制土地兼并兴,让军队在保证战斗力的同时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奠定了日后曹魏驱虎吞狼的物质基础。


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这史上最早的“生产建设兵团”,让一帮因战争而失去家园的“职业军人”重新回到土地变成了生产者,创造了沃野千里的壮观景象。

在《率土之滨》已经上线的全新版本中,官方将原“兴平狼烟”赛季中独有的“沃土”机制全面升级,并带到了其他赛季中。在全新的沃土玩法中,玩家在攻占沃土后,可以通过开垦提升沃土肥沃度,让全县玩家共同受益。当其肥沃度达到上限时,将立即变成丰收状态,不仅资源产量大幅提升,并且屯田的收益也有所增加。

围绕着沃土玩法的全面升级,《率土之滨》实现了全新的社交模式与战场格局。由于沃土有着极高的经济、战略价值,让身处同县的玩家需要更加缜密地对其的使用、开发进行部署。同县玩家共同开垦带来的持续收益,足以让玩家在资源产量乃至自身发育上拥有更大的优势;而流浪军或敌对势力对“沃土”的掠夺与攻占,则会使得该县玩家的经济、资源支柱受到重大打击。

可预见的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率土之滨》里同县城玩家的核心战略目标可能会从原先对一城一池的攻伐,转变为对“沃土”这类高经济价值区的争夺。不论是希望通过屯田来“广积粮,高筑墙”的种田流玩家,还是“厉兵秣马以图天下”的大型玩家军团,可能都需要将目光着眼于脚下、周边那一块块能带来丰厚回报的坚实土地,从中收获赖以为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并围绕着它们展开又一幕充满尔虞我诈的“乱世长歌”。

不过,出于文艺创作的需要与游戏性的考虑,在“沃土”玩法里呈现出的这种“搭伙种地”景象,比起真实历史还是浪漫了许多。由于封建制度的历史局限性,屯田制在封建王朝末期基本上都没有导向什么好结果。畸形的分成和逐渐严重的土地兼并,将从事生产工作的士兵变为了将领的佃户与农奴,也使屯田区的生产积极性无限降低。

在明末的小冰期里,大明的军屯甚至无法供给起军团半年的粮食消耗,这积重难返的帝国在后金酋长兵临京城时,甚至连支万把人的勤王军队都凑不齐,也最终在15年后把崇祯逼死在了煤山的老歪脖子树上。

结语

对于封建时代的统治者来说,军粮的花色与口味当然不是他们的兴趣点,经济、实用且易于保存才是这帮肉食者真正关注的东西。

近30年,吃饱终于不再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难题,这给了我军在军粮营养与味道层面深度挖掘的物质基础。从营养全面种类丰富的解放军09单兵自热口粮,到肥而不腻分量超绝的一斤装回锅肉罐头,再到高原腹地的无人机空投“外卖”,现代化的后勤配给体系终于真正实现了从吃饱到吃好的历史任务。而这段悠长的军粮进化史,不仅反映着我们对于食谱的探索历程,也微微闪烁着关于古老东方文明兴衰起落的草蛇灰线。

热门相关:宿命之环   九天   你好,少将大人   掠天记   女总裁的上门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