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改编大电影该怎么拍,“天启”这番话或许给出了答案
最近,由Netflix(网飞)出品的电影《三方国界》公布了将于2019年上映的消息,国际游戏媒体IGN有幸请到了其中部分演员,奥斯卡·伊萨克,佩德罗·帕斯卡,本·阿弗莱克进行采访。面对如此强大的明星阵容,主持人询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你们希望参演哪一部游戏改编电影呢?"各位明星自然是兴高采烈的回答了想扮演的角色。
奥斯卡·伊萨克曾扮演过的角色
然而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他们又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游戏改编电影为什么没有像超级英雄那样火起来"。对此,在超级英雄电影《X战警:天启》中饰演大反派天启的奥斯卡·伊萨克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电子游戏在翻拍时应该重现“玩游戏”时的感觉,而不是把重点都放在情节上面,这样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玩游戏的快感。
这番话,或许很好的解释了游戏改编电影一直以来都不太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的确,当我们看到《古墓丽影》、《生化危机》、《魔兽》时,无论电影拍摄水准如何,无论情节是尊重原作还是大幅改编,总之对于玩家来说,电影和游戏,终归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而对于那些并不接触游戏的人来说,他们又难免会拿这些改编影片与好莱坞编剧们原创的科幻、魔幻大作,或是像漫威系列,"魔戒"系列这样的小说改编大作来进行对比——相较之下,游戏改编电影不论是票房还是口碑,整体上无疑显得弱势了许多。
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不像奥斯卡·伊萨克所说的那样,用"玩游戏"的方式来呈现一部由游戏改编的电影呢?或者说在看电影的几个小时里,让所有在场的观众一起来玩一场游戏呢?
去电影里“玩游戏”早已存在,FPS"电影"已有代表作
那么,什么是用“玩游戏”的方式去看电影呢?我们不妨还是从游戏本身来理解这件事。
《战神4》在去年的TGA2018上面对各路豪强的围剿,杀出重围获得年度游戏大奖。各方评论认为,该作突破整个系列,乃至突破所有ACT类游戏过往的叙事方式,采用"一镜到底"的镜头叙事,被视为当代游戏工业一次重大改变。
《战神4》游戏片段
实际上,“一镜到底”的叙事方式也正是来源于电影艺术。而《战神4》一面学习借鉴了这种电影化的镜头表现方式,一面又沿袭了ACT游戏一贯的越肩视角和流畅的动作战斗——这两种分别来自电影和游戏两个不同艺术领域的元素结合在一起,所呈现的是一种让玩家耳目一新的观感。换句话说,玩家通关《战神4》的过程,既是在体验一款顶尖3A游戏大作,同时也是在欣赏一部采用"一镜到底"叙事方式的超长篇电影。
试想想看,如果把这样的展现方式应用到游戏改编电影中又会是什么样?用锁定的越肩视角来呈现影片主人公的战斗以及所有的剧情、对话,如果再辅以好莱坞顶级电影工业的制作水平,这样的影片是否听上去就要比当下那些单纯用游戏剧情来改编成剧本进行拍摄的电影更带感?
当然了,这样天才的想法,其实也并非奥斯卡·伊萨克首先想到——用游戏的方式来呈现电影作品,这在不少游戏粉丝的“饭制”短片、微电影,或是一些小成本的先锋独立电影当中已经能够见到。
几年前的YouTube上,一位FPS游戏爱好者上传了自己制作的真人短片,这部微电影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的拍摄手法,极为逼真地还原了玩家在FPS游戏中的体验。在视频中,观众将只能看到主角眼中的一切,并跟随其进行剧情的推进,体验到刺激的战斗场景。在这之外,还有玩家制作了《COD4》的真人微电影,在bilibili上受到了FPS爱好者的好评
真人FPS微电影画面
这类微电影,在各种视频网站上都可以看到。而在正式制作发行的电影方面,2016年由美国STX娱乐公司出品的科幻动作片《硬核亨利》也采用了和上图相同的FPS拍摄手法。
《硬核亨利》电影片段
可以说,这种观影方式和玩家在FPS游戏中的体验之间,恐怕只是少了自行控制鼠标和键盘操作这点区别罢了。或者说,观赏这种影片,更像是在欣赏一位职业高玩在玩FPS游戏。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自制短片或是低成本电影,而作为电影工业和商业电影引领者的好莱坞,至今还没有一部在任何一部游戏改编的大片上尝试过这样的思路。无论是《魔兽》,《古墓丽影》还是《生化危机》系列,这些影片无一例外都是特效出色,也在剧本打磨上颇下工夫,但对于玩家来说显然欠缺一些令他们感到兴奋的"味道",而非玩家的普通观众又难免会由于一定的陌生感而对剧情更加挑剔,从而很难为这些影片打出高分。
用游戏的方式呈现电影,不应仅限于FPS
在电影与游戏业两开花的今天,将"FPS元素"融入到电影之中已不是难事。在上文中,我们也仅仅是探讨了和尝试了这样的思路,而游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早已诞生了众多经典的玩法类型。我们是否可以展望一下,将其他类型游戏中的叙事或镜头呈现方式融入电影作品中呢?
毕竟,游戏和电影在镜头呈现,故事讲述方面本就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像ACT,RPG、竞速中的一些经典的镜头表达方式如果用在电影中,同样也非常具有影视化的潜质。例如《无敌破坏王2》中的竞速大战,就让人想到了一些经典的赛车游戏。
不过,和众多电影一样,作为玩家的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又一个以电影的方式来讲述的故事。但若试着想象一下,假如影片在所有赛车竞速的部分都采用赛车游戏的镜头视角,这显然会更加有助于观众理解云妮作为赛车手,对于追求速度的渴望,也就更能够理解影片中她为何要执着于修复《甜蜜冲刺》游戏机,以及为何后来又想留在《狂野飙车》里。
就像在IGN的采访中,电影《创:战纪》中扮演科技天才萨姆·弗林的加内特·赫德兰调侃道:"我也不挑,如果让我扮演的话,可能就选《马里奥赛车》吧。"或许对很多本身也喜欢玩游戏的演员来说,能够真正用游戏的方式来扮演一个游戏角色,才是他们的梦想。
而除了竞速与FPS外,ACT游戏中的过肩视角打斗,RPG游戏中的角色成长元素,如果用在游戏改编的电影中也未尝不可——如果在剧情推进的过程中,观众能够像玩RPG游戏一样,跟随着主角一路不断成长,提升,蜕变,并且电影的镜头完全集中在主角自身,那么,这样一部影片无疑也会更加具有代入感,再配上一个讨喜的主角人设,显然会成为一部足以打动大部分观众的电影。
其实,在国内的网络小说创作中,作者们早已经汲取了游戏中的一些经典元素,从网络小说刚刚盛行的时代开始,《从零开始》、《网游之近战法师》等作品就已经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如今,随着中文网络小说开始通过"Wuxiaworld.com"等翻译网站对外输出,这种用游戏的方式来呈现小说故事的写作手法也开始在欧美读者、作者中流行起来。
既然小说可以这样尝试,电影又为何不能?
拒绝学习游戏的好莱坞电影,可能是优越感在作祟
在过去,用游戏的方式来呈现一部电影,可能是一件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因为那时游戏和电影特效技术都没有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然而随着CG技术的进步和3D引擎的成熟,二者的镜头表现力都在不断提升,讲述故事的手法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并且游戏和电影之间的界限似乎正在变得逐渐模糊。
《底特律:变人》游戏画面
可以说,“用游戏的方式呈现电影"与"用电影的方式呈现游戏”,这两个互为表里的思路,都有了相当的可行性。
然而让人惋惜的是,作为玩家,我们有"电影式"的游戏可以玩,却没有"游戏式"的电影可以看——我们不仅曾有过像COD系列那样大量采用电影叙事手法的各类游戏,而且也已经有了《底特律:变人》这样逼真的CG电影式游戏,甚至是像《隐形守护者》这样更接近影视作品的真人电影互动游戏。
《隐形守护者》游戏画面
可是我们至今还没有看到过一部堪称“真人COD”,“真人GTA5”的、用游戏的镜头语言和表达方式来呈现画面的大制作电影。
游戏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带给玩家更好的视听体验,通过不断的学习电影中的优秀元素,从电影工业汲取养分壮大自我,带给我们优秀的作品,一部制作精美的游戏作品带给玩家的观影体验已经不亚于真正的大片。知名游戏制作人小岛秀夫就曾在个人推特上坦言:我身体的70%都是由电影构成的,而在他担纲的游戏中也的确经常可以看到大量电影元素。
然而,电影工业似乎还没有一个大制作愿意真正向游戏取经——他们的改编,说到底只是为了IP,为了生意,为了让游戏玩家们贡献票房而已。但很显然,这并非是真正硬核玩家想要的"游戏电影"——即使是暴雪精心监制下的《魔兽世界》电影,依然饱受玩家和非游戏观众两个群体的诟病。
仅有28%的影评人给出《魔兽》好评
说到底,好莱坞只想着依靠玩家的热情来获取自己的利益,而他们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又使得他们认为任何IP到了自己手中,都应当遵从自己的"玩法"。于是,射击游戏改编电影没有了FPS/TPS的代入感,动作游戏改编的电影在动作场面上也远远无法和真正的ACT游戏相提并论——而作为IP改编作品,绝大部分游戏改编影片又难免会在票房和口碑上都被受众基础更广泛,制作成本也更高的知名小说、漫画改编作品完爆。
《魔戒三部曲》
这对于玩家和游戏业来说,都是一种悲哀。
2019年伊始,今年游戏圈依然很多大作诞生,只是不知道何时,我们才能真正的在影院看到一部真正献给玩家的、真正贴近游戏的巨作……
本文仅代表订阅平台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游民星空仅提供发布平台。未经允许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