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入侵」体育界,危

作者 / 耳东陈

编辑 / 朱   婷

运营 / 狮子座

要说最近最热闹的事情,那莫过于全民围观巴黎奥运会,这原本是个开心、盎然的现象,却被刚刚过去的乒乓球女单比赛现场打破了。可以明确的是,所谓饭圈「入侵」体育并非这届奥运会才有。

时间稍稍闪回一下,如果说国乒男单王楚钦经历主拍损坏,启用备用拍后意外无缘16强后,引发的舆论风波尚且还能看作是体育粉丝之间真实力与否争论;到了乒乓球女单的决胜局,已经打成“队内赛”的两位国乒运动员顶峰相见,算是彻底捅了饭圈的马蜂窝。

现场几乎一边倒,只有给孙颖莎加油的声音,而当陈梦得分时,甚至有嘘声出现。

国外记者不解:为什么中国观众对本国选手的态度差异如此极化?

观众更不解。

看到一个评论:不懂了,陈梦是换国籍了么?她不是中国人?

饭圈如附骨之蛆,经历数次清网仍死灰复燃。

深受饭圈荼毒的文娱界空前统一痛斥乱象,也有追星粉不服,表示不要什么锅都往「追星女孩」身上扣。

饭圈入侵体育届这点事,还真是一个巴掌拍不响。

一、屡遭殃及的国乒队

饭圈入侵乒乓球,孙颖莎和陈梦不是第一遭。

按照饭圈逻辑,有cp粉必有毒唯,先合体再提纯更不新鲜。马龙、张继科经历过饭圈侵扰,连他们师傅辈的孔令辉、刘国梁也没逃过。

这里补句题外话。初代「双子星」的球迷们已经纷纷「退休」,近期陈年往事再度随着国乒队被推上风口浪尖而来了一波昨日重现。显然是饭圈年轻一代傲慢开麦:当年孔令辉算火吗?问得老球迷们哭笑不得:第一个有个人写真的运动员,火不火的,你们说了算吧。我们「退休」了,当我们「死」了,也行。

一面是老球迷的退场,一面是战斗饭的上台,纯说「入侵」,恐怕也有失公允。

若要追问,八个字:商业逻辑,养蛊为患。

回到国乒女单决胜夜,同步进行的还有女子网球单打决赛,那边是另一道风景:拿下奥运会冠军的中国姑娘郑钦文凭借出色的发挥和高水准的表达得到了交口称赞。

两极化的评价对应两大运动项目截然不同的培养模式和商业逻辑。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有些问题也就自然暴露出来:

一是项目的底层逻辑。乒乓球项目国民度高而商业化程度不足,没有成熟完善的职业联赛机制;网球虽然不是中国传统优势项目,但本身具备顶级商业表现力,拥有完备职业大赛和商业化的运作机制。

二是运动员的培养机制。目前国乒球手的培养延续的是「举国体制」,即国家负责一切开销,运动员以国家荣誉为先。即便关系自身大满贯的国际赛事和全运会赛程出现时间冲突,运动员也要优先参加全运会。另外,奖金和代言也要按照一定比例上交国家。

再看网球运动员的培养,目前是混合制。提出这项制度的是前网管中心主任孙晋芳,09年允许「四朵金花」单飞,将参加比赛奖金的8%和商业收益的12%上缴中心,可以享受教练自由、奖金自由、参赛自由。

郑钦文也是混合制培养出的球手。22年郑钦文第一次参加法网拿到16强后,和武汉体育局签署协议,未来可以从国家拿到一定资助和保障,其余开销自己承担。而郑钦文师从李娜,后来进入到李娜的教练在北京开设的网校练习,因此她作为混合制培养出的国家级运动员也比较有代表性。

综合这两项来看,乒乓球项目不仅需要「为国争光」,运动员个人同样需要「人气」。荣誉能够完成商业价值转化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需要运动员个人的影响力,并将其转化为粉丝的购买力,让代言的广告主看到潜在的市场前景。 

而网球运动背靠成熟的商业机制,不需要饭圈营销产生流量为组织机构谋取更大的利益空间,换句话说粉丝氪金在这里行不通,人家不需要你的钱。ps这里重温一下郑钦文获奖后的发言,更见这位年轻姑娘的胸襟格局:在我们心中,国家荣誉永远是超过个人的。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后,为体制内的运动员接个人商代开了一道口子。

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地主家的傻儿子和傻闺女」「不懂球的胖子」「醒醒啊这是奥运会」……国乒队的人设有多么高光出圈,就为日后的反噬埋下多大的隐患。

联系上下文,你说国乒为啥屡遭饭圈入侵?

再补一句,16年的里约给饭圈一种梦幻的错觉,好像国乒夺金如探囊取物,仿佛乒乓球最高规格的赛事真的是全运会一样。只有真正的球迷知晓,一个「老瓦」(瓦尔德内尔,瑞典乒乓球运动员)打了中国三代运动员,没有一块奖牌是轻松赢下的。

二、饭圈污名化粉丝

眼下来自追星女孩们和体育迷的不忿,是可以理解的。

饭圈和粉丝是两个概念,相比于后者,前者宛如「邪教」。饭圈不止祸害体育圈,这群人到了哪里都是害群之马。

对于饭圈,有两个非常有意思的解释。一个是词源的解读:源自fan,是fanntic(疯狂的)缩写,拉丁词源是fannticus,拉丁语义为「属于一座教堂,教堂的仆人,热心的教众」和「被私密性祭神仪式所影响的极度狂热的人」,其中的宗教意味逐渐演变成「过度不合时宜的热情」「神灵或魔鬼附身的疯狂状态」。

一个是当代的释义:数字社会组织的化身,组织体系严密的数字官僚组织。

只看字面,饭圈的贬义昭然。

当饭圈入侵体育届之后,传统的竞技体育菜是原罪被颠覆,冠军论转为人设论。狂热的饭圈信众不再允许分析运动员失利的因素,「xx已经这么努力了你们看不到吗?」话术横行;势均力敌的顶峰相见不再被允许,拉踩成为常态。

以陈梦和孙颖莎的巅峰之战为例。陈梦比赛时所佩戴的翡翠吊坠被解读为带有某种神秘色彩能够影响比赛结果的「灵物」,输赢成了玄学的对垒;甚至在饭圈的思维逻辑里,项目本身的影响力归功于自己的「蒸煮」,规则不重要,曾经的前辈运动员不重要,「有xx才是福报」。

究其根源,这与文体届的壁垒不断消弭有紧密的联系。尤其对于商业化不足但国民度高的运动项目,明星运动员代言不断,甚至高频参加一些娱乐真人秀节目,运动员的身份逐渐模糊,只留下一个鲜明的「明星符号」。

正中资本下怀。资本介入,流量思维下,制造运动员完美人设——收割相关话题——流量加速变现,形成完美闭环。

流量变现有多可观呢?举个例子,以日本顶级花样滑冰运动员羽生结弦为例,由他的粉丝创造的经济效益不止围绕体育相关的产业链,而是在社会生活各个环节都存在商机。羽生扛起家乡仙台的GDP,吸引全球粉丝慕名而来,而仙台仅靠售卖羽生周边产品盈利高达2亿日元,折合人民币1000多万元。

当然这是正面的促进,而一旦资本瞄准的是疯魔的饭圈,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可以在癫狂中成倍数甚至指数级扩大;只不过,响应付出的代价是惨烈的。消耗运动员本人的国民度,影响运动项目本身的好感度,甚至,就像国乒女单赛场上发生的饭圈拉扯,直接丢人丢到国外,影响国家形象。

三、避免造星神话

因为饭圈乱象的存在,令运动员「知名度」和「荣誉」变成了一把双刃剑。

怀璧其罪啊!

这届奥运会上,透过媒体的镜头,大众看到了众多功勋运动员背后的不易和艰辛:那是「阿条姐」黄雨婷家门口的巨石;是谢瑜一枪击落的家徒四壁。再往回,东京奥运会横空出世的全红婵,惊鸿一跳改变的是整个寒门之家的命运。

这时候作为普通观众或者正常的体育迷,内心是复杂的。为他们十年如一日的艰辛付出终有所得而欣慰,荣誉有了,随之而来的物质奖励更不必说,未来坦途那是他们应得的。

更多的是担忧。媒介太过发达,运动员骤然登顶,私人空间被大众窥伺,家人曝光,住址沦为「许愿池里的蛤蟆」,一众自媒体蜂拥而至直播沾喜气,正常生活都会收到严重困扰,甚至要面临私生饭的跟踪、追车。

他们还太年轻,20岁出头的年纪,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竞技体育之路残酷且充满不确定性,输赢本就是常事,诸如奥运会的顶级赛事又多少需要一点运气的成份。只怕是在饭圈流量思维的带动下,今日登顶神坛,稍有不慎就会跌落,沦为众矢之的,成为被口诛笔伐的「伤仲永」。

不是没有先例的。今天是大心脏的「阿条姐」「干饭哥」,明天呢?

好在网信办终于还是出手了。

kk想说的是,虽然面对魔性十足的饭圈,疏胜于堵显得过于天真甚至理想主义。但对于舆论的引导,我们显然可以做的更好。

外网的质疑如何回应?如何令选贤举能甚至体制的积弊在行政命令外受到真正民意的监管?

望周知:

饭圈拉踩、毒唯都是无效放屁;喊xx起来考裁判是有效声音!

热门相关:大唐扫把星   四爷又被福晋套路了   驭房有术   逍遥小书生   我能看到隐藏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