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影子的少年》:「迷雾」的温情和勇气

作者 / 王大力

编辑 / 朱   婷

运营 / 小饼干

哦莫,《看不见影子的少年》换新片头了,「水鬼」边杰成了线索的核心,与边美珍角色海报中彩色的相框对上了!距离结局还有6集,反转再反转的417案真相还远吗? 

实不相瞒,最近kk的朋友圈被「文荣父子档三搭」和「狂飙三人组」硬控了。从审判到上头只需两个昼夜,紧接着就是一顿「《看不见影子的少年》给我火」「压一个逆袭,在沉默中爆发」的疯狂输出。

毕竟是迷雾剧场,悬疑剧的新「判头」不是说说而已:张颂文&荣梓杉三搭演父子,替身文学的风刮向悬疑赛道,每集结尾成为「宝贝回家」的传播平台,走失三四十年仍无音讯的「孩子」发出无声的悲鸣,痛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口拐卖的猖獗。

当kk游走于各大社媒,委实被观众们的「专业颗粒度」震惊了:这其中有顺着草灰蛇线挖细节的,连杜一的六根手指都没放过;有沉浸于年代氛围的,若干生于八九十年代的「同龄人」顺着老旧的录像带集体忆童年;还有被实力派演员吸引而来,为演技浓度供大于求而变身「夸夸团」的……再翻评论,又见一位豆友写「如父如子,无父无子」,八个字像过电一样击中kk,串联起《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如鲠在喉的百般况味,东亚家庭一贯讳莫如深的亲子关系,悬疑类型还能向哪里生长,乱麻似的猜想渐有头绪,逐渐清晰起来。

还得是迷雾剧场,在悬疑赛道日渐拥挤,技艺日趋纯青的时候,总能再挖到亿点与我们有关的新东西。

一、经典悬疑的弧光

《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包裹着经典类型叙事的外壳:多重时空叙事。84年、93年、96年三个时间节点发生的往事,浓缩为一老一小,警察小偷之间的「斗法」以「串并案」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承袭经典的过程中,涉及真相的关键信息是被小心隐去的:到底有几个边杰?王士涂的儿子豆豆是否还活着?金家父女着急认亲的举动是否太过反常?深陷失独创痛而举止异常的母亲边美珍是真疯还是装的?

悬念感让观看的人迫不及待印证自己猜测,并试图找到线索作证。据kk观察,在观众脑补的故事走向里,已经出现了「边杰是双胞胎其中之一」「王士涂和金满福存在世交或恩怨」「边美珍是终极boss」或「金满福是大好人」等若干有理有据的猜想。而一旦观众开始二创,即是看进去的力证,通常这部剧也离着爆不远了。

 《看不见影子的少年》也贡献了教科书级接地气的演技名场面。例如被悬疑迷们视作「神级转场」的王士涂吃面,上一秒一家三口还在其乐融融讨论汤底能不能喝,下一秒色调从暖变冷,王士涂的怼脸特写拉开后,对面只有两只孤零零的面碗,曾经幸福的家庭只留下失独的父亲一人。笑意从张颂文脸上褪去,如梦初醒的失落感提醒观众,这一刻的王士涂不是打拐英雄,而仅是一位经历着失独创痛家庭破碎的普通父亲。

还有郭柯宇饰演的疯癫母亲边美珍,她被永远地困在那个雨天,好像只要拿着伞等在边杰学校的门口,就能等回归期难定生死不明的儿子。那一刻,「亲人的离开不似暴风骤雨,而是余生的潮湿」变得具像化。

《看不见影子的少年》还有无处不在的细节,变着花样把观众拉进剧情,成为创造故事的一份子。目前呼声比较高的几种猜测:边杰和小七是双胞胎;真正的边杰被金燕用水晶球袭击,金满福为包庇女儿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边杰,边美珍是知情者并因此疯癫;豆豆和小七不是同一人且回不来了(理由是结尾演员表中只有童年小演员);金满福也是人贩子,正是他设计拐卖年幼的边杰,却因边杰和豆豆换了衣服造成乌龙……更发散的猜想已经延伸到金满福和边美珍的过往,甚至有观众认为作为小老板的金满福是「软饭男」,如今的事业不过是从妻子处得来的……

人均八百个心眼子和散装家庭的既视感,令「虚伪的爸、疯了的妈、小白兔的姐姐和冒牌的他」的替身文学属性坐稳坐实,对真相的渴望屡屡刺激观众的神经,倒要看看还有什么新花样的期待也在沉浸中变得愈发浓烈且欲罢不能。

二、社会触角的延伸

悬念感不是创作者凭空创造的,而是通过艺术手法触发观众的情绪开关,在受众心中生长出来的。

这也是为什么《看不见影子的少年》设置了诸多迷障、反转,能够吊足观众胃口,而非令观众产生「累了,猜不动了」的动力源头。

换句话说,我们并非「人均王士涂」,日常和各式各样的案子打交道,练就一双慧眼,具备洞察人心的本事。破案,过去是侦探的本行,现在是警察的责任,于普通人来说始终是旁观者,论同理心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

但我们都有家,都有为人儿女的经历,或正体验为人父母的人生「副本」,站在这一维度去看「丢孩子」这件事,伴生的情感共鸣是与生俱来且五味杂陈的。

这也是为什么,围绕《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展开的诸多猜想里,绝大多数人的猜测还是围绕着家庭、亲子关系、伦理关系展开,失独家庭、重组家庭、散装家庭的讨论众说纷纭,最终延伸到「打拐」,这一前后六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雷霆行动。

在拐卖人口分外猖獗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拐走一个涉事不深的孩子,成本实在是太低了,一颗糖、一两句迷惑性的话,甚至不分青红皂白扛起来就走。「狼来了」的故事侥幸未在现实中上演,而《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却将1%的可能降临到普通家庭,给家庭带来的100%毁灭式打击,淋漓残酷却无比真实地搬上荧屏。

其触目惊心之处在于,金家的遭遇让公众更加清晰地看见,即便有幸运的家庭找回了孩子,心灵创伤和伦理困境也将长伴家庭,成为每个成员心上难以抚平的长期创痛,「病态」背后是回家的孩子和家长长期需要面对的犹疑和伦理困境。现在想,这也是《看不见影子的少年》从情感上能够链接到每个看见它的人的关窍:将未知的恐惧变成既定的事实,形成长长久久的警惕和震慑。

《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将现实的链接从戏里延续到戏外,在观众沉浸与情节情绪难以抽离的时候,每一集的结尾都有「宝贝回家」的相关信息,向那些至今未归家,现在已近而立甚至不惑之年的「孩子们」发出回家的召唤。导演周全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之所以有这样的设计,不止为纪实感,更多希望尽绵薄之力帮助走失家庭,所谓「社会派」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三、家庭悬疑,没有代餐

最后的最后,还是想聊一聊悬疑类型的走向和家庭悬疑的生长。

悬疑类型爆火的这些年,能够看到创作者们绞尽脑汁在创新,在结构上做文章,打破线性叙事,用多重时空和蒙太奇手法增添情节浓度;探索悬疑+的可能,寻求和其他类型的嫁接点,通过元素融合碰撞新的观感。

坚定悬疑日常化路线,开创家庭悬疑的类型范式并一路坚持下来的,爱奇艺的迷雾剧场至今仍是独一份。从《隐秘的角落》《八角亭谜雾》《回来的女儿》《回响》到《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家庭和亲密关系为悬念的生发供养,不同的剧集气质,最终指向的都是「我与家庭」「家和社会」之间递进的关系审视和现实反思。

家庭悬疑挑战的是创作惯性和观众的审美期待。它将悬念的起承转合放在人物关系上,将解谜的中心转移至人性的考量上。清晰的时代、地域参照物成为此类家庭悬疑剧和现实生活链接的锚点,大环境对小家庭的影响,从街坊邻里的碎碎念中折射;父子、母女、父女、母子,代际关系在不同视角的切入下形成全方位的关照。

家庭悬疑将现实主义创作和类型叙事进行更紧密的嵌套和融合。它将悬疑的范畴从「破案」和「犯罪」的类型桎梏中解放出来,同时打破身份的限制。警察、受害者、嫌疑人和罪犯不再是剧中人唯一的身份标签,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其生命轨迹的不同侧面都在荧屏上呈现并被看到,成为「与我有关」的共情基础。

在三分之一进程开始「明牌」玩悬疑的《看不见影子的少年》确实足够大胆,关于家庭悬疑的后劲和社会影响力的延伸,我们等它用后续的剧情说话。

热门相关:狂仙   暴君他偏要宠我   废材归来:绝色魔君驭兽后   纨绔毒医   恶魔总裁霸道宠:老婆,太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