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凝聚数代昆曲人的旖丽一梦 探传统文化精神之源

金殿之上,皇帝请出照妖镜,最终裁决杜丽娘是人非妖,杜家上下皆大欢喜……伴随着第55出《圆驾》恢弘的场面落幕,昆剧《牡丹亭》久违地以全本面貌与观众见面。昨晚,上海昆剧团55出全本《牡丹亭》三台大戏的演出在上海大剧院圆满收官。杜丽娘“回生”后的故事复原了汤显祖笔下更广阔的社会风貌和更深层的哲学思想,小到指间,大到战场,汤翁所构建的生命、理想和人生画卷在台上徐徐展开。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诚如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所说,全本《牡丹亭》凝聚着上昆几代人对昆剧事业的执着和热爱,也是每一个昆曲人的守望和梦想。业内评论家指出,作为年度沪上舞台界的盛事,全本《牡丹亭》体现了上海文艺院团的担当与品格,在对传统经典深情的凝视之中兼顾传承与创新,是文化自信与自强的生动展现。

八小时《牡丹亭》成就演员的蜕变

上本演出前,“柳梦梅”胡维露给“杜丽娘”罗晨雪端去了一碗“暖心鸡汤”,“我们戏里相知相爱,戏外也是互相给彼此加油打气。”罗晨雪笑着对记者表示。虽然二人此前也曾搭档演出过《牡丹亭》的折子戏,但两天完成总计八个小时的三场演出,无论是体力还是台上人物的塑造都对两位“昆四班”的青年演员提出了不小的考验。

“《寻梦》里唱到‘最撩人春色是今年’,我感觉心中的少女又一次觉醒了,怀抱着对爱情的悸动和憧憬。”在化妆间,罗晨雪一边卸妆,一边复盘着台上的演出。虽然在无数次排练中她早已对唱词和身段烂熟于心,但待到正式登台,观众的注视和掌声依旧让她找回了初识杜丽娘的那份新鲜感。

“演不尽的《牡丹亭》,唱不够的杜丽娘。”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静娴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一次挑梁全本,罗晨雪真正体悟到了老师的话的含义。对于闺门旦来说,《牡丹亭》和杜丽娘一角是绕不开的话题,罗晨雪将“杜丽娘”称作是她的“根”,从学戏到日后的登台,角色一路见证了她的成长,而这一次挑起全本,罗晨雪却感觉像是陪“杜丽娘”过完了一生,“过去对杜丽娘的理解集中在她的爱情,但如今会发现这只是她人生的一部分。在复活之后,她需要回答现实向她抛出的问题”。

1999年,上昆排演35出《牡丹亭》,彼时刚进戏校的胡维露是台下的“小粉丝”。“表演、舞蹈、音乐,所有的东西都太美、太震撼了,眼睛根本离不开舞台。”看完演出,胡维露将岳美缇和蔡正仁的明信片放在房间的书桌上,那时的她不敢想象,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55出《牡丹亭》的主角。胡维露将演出全本视作一次“再体验”《牡丹亭》的过程,“折子与折子之间的衔接改变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表演也有所变化,需要演员重新审视作品,就像排一部新戏一样”。

“杜丽娘不急不躁,分寸感极佳,女小生饰演的柳梦梅则飘逸洒脱。”舞台上成熟的表演给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主演还是配演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对于院团而言,这是人才培养巨大的收获。”一边传承,一边创新,年轻的“杜丽娘”和“柳梦梅”都不约而同地感慨全本《牡丹亭》之于艺术生涯沉甸甸的分量,虽曾有过苦恼和迷惘,但随之打开的“昆曲新世界”正如《游园》中唱的那番:“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全景式回望历史,亦是对历史的致敬

新的精神面貌、新的人文解释、新的表达走向、新的表演方法以及新的舞台呈现,在全本《牡丹亭》创排之初,导演郭小男就期待呈现一场传统且不失新意的“华丽一梦”。长达八个小时的演出如何避免让观众产生疲劳感是首要的问题,“三台演出不显得拖沓冗长,导演为此付出的努力可见一斑”,文艺评论家方家骏对记者表示:“转台上,三个演区的交替既加快了换场节奏,也丰富了视觉效果。”舞台上,表演、音乐、舞美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方家骏认为全本《牡丹亭》展现了一种张弛有度的“大美”。

上海昆剧团建团40多年以来,对《牡丹亭》的修改提高与演绎曾有十余次之多,在各种版本珠玉在前的情况下,当代舞台为何需要55出全本《牡丹亭》?在方家骏看来,直面《牡丹亭》的全貌方可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彩,“原著中精妙的文辞、严丝合缝的集唐诗都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不偏颇、不简化、不丢失原著文脉,《牡丹亭》通过又一次的艺术演绎获得了正本清源式的回归与重塑。“全景式地呈现《牡丹亭》,将其置于一个崭新的文化底版上,是对历史文化的回馈、反哺,也是一种致敬。”方家骏表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唯美的爱情传奇,更是因此看到了经典产生的历史文化环境和其中深厚的人文内涵。”(记者 王筱丽)

热门相关:完美隐婚   霸道女皇爱上我   终极高手   黄金渔场   我会一直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