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更多文艺精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
核心阅读
随着生活水平和欣赏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与日俱增。这就要求我们跟上时代发展,用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用好新技术新媒介,积极拓宽文化惠民渠道,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性和时效性,让优质文化产品更好抵达人民群众。
不仅要了解人们对文艺的共性需求,也要探究不同人群的个性需求;既要有反映时代发展的主题性大作品,也要有展现身边幸福生活、情感真挚细腻的“小而美”创作。
将丰富文化供给和锻造文艺精品结合起来,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结合起来,不断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才能真正发挥文艺反哺人民、激励人民的作用。
从科幻小说《三体》蜚声海内外到“科幻十条”出台,短短10余年时间,科幻文艺快速发展,从小众文艺走入大众视野,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文艺类型。2023年,四川成都将举办第八十一届世界科幻大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中国科幻受到世人瞩目。
不仅是科幻。近年来,沉浸式演艺项目逐渐推广,舞台剧佳作一票难求,网络视听节目蓬勃涌现……文艺领域的创新创造,正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文化供给。这些现象启发我们思考如何深入认识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新需求新期盼,怎样立足时代条件丰富文化供给,提升文化产品质量,让更多富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带给人们更多文化获得感。
拓宽文化惠民渠道,让优质文化产品更好抵达人民群众
尽管室外寒风瑟瑟,屋内的绿色植物依然生机勃勃,满架的图书、墙上的甲骨文书法作品散发着书香墨韵。河南安阳殷都区丹枫园广场的甲骨文书屋,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城市书房。两年前,河南安阳提出“三年建设100座甲骨文书屋”的目标。截至目前,已有102座甲骨文书屋建成投用,累计流通图书31万册,日均访问量1.1万余人次。小而美的甲骨文书屋已经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据文旅部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5个、文化馆3316个、文化站4.02万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4万个,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和91%的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在城市,一座座文化场馆、文化地标拔地而起,“文化驿站”“城市书房”等文化空间,让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文化服务;在乡村,文化服务中心成为乡亲们的文化家园,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把精彩影片送到大山深处,“送戏下乡”让田间地头同样好戏连台。
因场地、时间和表演形式的限制,舞台艺术所能覆盖的观众相对有限,特别是国内专业院团的精品剧目,有时更是一票难求。随着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应用,云演出、云直播等形式流行起来,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文化增量。今年国庆假期,一场别开生面的“艺享云端 礼赞国庆——精品剧目云上展播周”主题活动火热举办,5部舞台艺术精品“云上”呈现,播放量超过5000万。无论是以舞叙事、展现“诗仙”诗意人生的舞剧《李白》,还是汇聚众多名角、呈现国粹之美的京剧《锁麟囊》,抑或是慷慨激昂、给人精神震撼的交响合唱音乐会《黄河大合唱》,很多从未进过剧院的观众借此体验舞台艺术之美,享受云端演出带来的文艺普惠。
文艺能够给人带来审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智慧的启迪。随着生活水平和欣赏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就要求我们跟上时代发展,用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用好新技术新媒介,积极拓宽文化惠民渠道,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性和时效性,让优质文化产品更好抵达人民群众。
拓展细分领域,让文艺创作生产更好满足多样化需求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五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为25.8%。互联网时代围绕年轻人的相关文化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而中老年群体的互联网需求还有待被进一步“看见”和满足。
近几年,一方面很多应用软件完成了“适老化”改造,降低使用门槛,解决老年人看不懂、学不会、用不好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平台从中老年群体的具体需求切入,设计符合中老年审美特点和操作习惯的定制化产品,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帮助人们创作展示美文佳句、摄影作品的社交软件“美篇”,在短短几年内聚拢了2亿用户,其中有一半用户年龄超过45岁。另外,电视文艺也不断深入挖掘中老年人喜欢的内容题材,推出一批优质作品:展现老年人退休生活的轻喜剧《大妈的世界》、面向老年群体的合唱综艺《乐龄唱响·全国老年合唱大赛》、关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综艺节目《忘不了餐厅》等,都反映了老年人积极的生活态度,赢得观众共鸣。
要满足不同人群的细分需求,差异化、分众化的文艺创作生产和文化供给势在必行。近年来,少儿文艺更注重结合心理学、认知科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受众进行精准化创作。比如当下的少儿戏剧、少儿音乐会、少儿影视剧创作就越来越注重年龄细分,在阅读方面也推出《中国儿童分级阅读倡议书》《中国儿童分级阅读参考书目》等。网络视听创作更是借助大数据实现精准画像,向垂直领域深耕。网络剧中军旅、商场、体育竞技等题材类型逐渐增多,网络综艺里的美食、科技等题材也以精准定位吸引更多观众。
在文化需求个性化的今天,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细分的文化产品不断涌现。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要了解人们对文艺的共性需求,也要探究不同人群的个性需求;既要有反映时代发展的主题性大作品,也要有展现身边幸福生活、情感真挚细腻的“小而美”创作。只有形式、题材、体裁、风格、手法上百花齐放、各展所长,人们才能各取所好、尽得所需。
锻造文艺精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充盈起来
票房近百亿,累计观影超2亿人次,由《长津湖》和《长津湖之水门桥》组成的系列电影刷新中国电影多项纪录。成功的背后是所有演职人员的勠力同心和每个创作环节的精益求精:集结了七八千人的演员队伍,整合86家国内外后期特效制作公司,影片字幕滚动人名超过1.2万个……广受好评的文艺佳作,必定是创作者以笃定之心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结果。对待文艺创作,只有刻苦钻研、千锤百炼,使作品从形式到内容、从呈现到内涵都力臻完美,才能经得起人民和时间的检验。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文化产品的数量、质量、品位有了更高要求。六季《中国诗词大会》收视总计超过30亿人次,《万里归途》《功勋》等优秀影视作品广受好评,《记住乡愁》《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传统文化电视节目成为品牌,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沪剧《敦煌女儿》等叫好又叫座……有温度、有深度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激发观众广泛情感共鸣。实践证明,高质量文艺作品永远为人民群众所需要,精品力作不仅能赢得口碑,也能赢得市场。提高质量是文艺作品的生命线,也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
“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将丰富文化供给和锻造文艺精品结合起来,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结合起来,不断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才能真正发挥文艺反哺人民、激励人民的作用。
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呼唤着文艺内容和文艺样式与时俱进地创新创造。希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不断涌现,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充盈起来、丰富起来。(任飞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