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安妇”题材影视作品,女性不应是“卖点”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拍摄“慰安妇”题材影视作品并不是为了激起仇恨,而是为了给予她们应得的尊重,希望悲剧不再发生。早在1995年,反映“慰安妇”悲惨经历的影片《地狱究竟有几层》在内地和香港上映时曾引发不小的反响。该片讲述了日本随军记者和美勇敢揭露“慰安妇”内幕,本人反而沦为“慰安妇”备受摧残的故事。该片导演吕小龙在2014年又翻拍了同类题材的《黎明之眼》,邀请郑佩佩、曾江等明星出演。2003年,国内还有一部以“慰安妇”为主角的故事片《贞贞》,改编自丁玲的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讲述了被强征“慰安妇”的中国妇女备受凌辱和歧视,最终与日本侵略者同归于尽。
台湾地区也有纪录片《阿嬷的秘密》(1998年)《芦苇之歌》(2015年),讲述台籍“慰安妇”的故事。此外,在《金陵十三钗》《南京!南京!》等故事片中,也出现南京沦陷后中国妇女被迫沦为“慰安妇”的悲惨遭遇。
韩国有不少此类题材影视作品,其中纪录片《微弱的声音》(1995年)聚焦韩国“慰安妇”幸存者每周三在日本驻韩大使馆前的集会,她们要求日本政府解决“慰安妇”问题。韩国KBS电视台2015年出品的故事片《雪路》讲述被带入“慰安所”的两名少女的友情。2016年上映的《鬼乡》制作规模和影响力更大——从策划到上映历时14年,首次通过众筹模式开启制作,最终获得高达358万人次的票房,留下特殊的社会效应和历史意义。
如今,8月14日被定为“世界慰安妇纪念日”,相关题材作品需尽量减少娱乐化表现,不把女性的受辱当成商业卖点,而是用严肃的态度和跨民族的人道主义,控诉战争的罪行和人性的扭曲,这才是对她们最好的纪念。(董 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