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高新区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2024年,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企业原创的人形机器人亮相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一炮而红,收获多笔海外订单。在转型升级发展的路上,追“新”、从“制造”变“智造”……,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找到了一条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科研院所成为产业创新“助推器”
几乎从零开始,绵阳的机器人产业迅猛发展,两年时间已发展为当地新兴产业的名片。日前,在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的四川福德机器人厂区,简洁的办公场所内,该公司创始人胡天链正蹲在地上研究悬吊在一旁的仿真机器人大腿。“小脑已经发育完全了,我们要做的是把它的‘小脑’和‘运动神经’结合起来,让它能够行动自如。”胡天链说。悬挂在架子上的两条仿真机器人大腿看上去很轻盈,却有着不弱的力量,它单腿可负重深蹲达65公斤、双腿负重深蹲可达145公斤。
胡天链在电脑上输入一串代码后,仿真机器人大腿做起了前后左右摆动的动作,十分灵活。“因为要模仿人类行走,就需要将人类1秒能做的动作拆分成100个动作让它完成,所以它每百分之一秒就会有1个动作。”胡天链说,因此,一秒的连续运算和100次的调整拆分必须精确,才能让它走路自然平稳。
在四川福德公司的研发团队中,有约三分之一的人来自西南科技大学。“现在公司里不仅有西科大的学生在这儿实习,学校的老师也经常过来调研考察和观摩。”
作为中国科技城,绵阳集聚了众多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科技资源,形成了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2022年2月起,绵阳市推行科技助理制度,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遴选科技助理,全职参与科技创新管理与服务工作。
近年来,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西南科技大学等65家单位共同发起并成立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产业联盟;西南科技大学联合相关科研院所、高校组建了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学院。两大机构先后挂牌成立,其成员单位既有院所高校,也有产业龙头企业,更多的成员则是像福德机器人这样的科技创新型企业。
产业集群式发展企业间彼此赋能
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集群式发展,以及产业链上的协同联动。
在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的巨星永磁新材料公司,也是科技满满。走进生产车间,一套智能化设备正在对充磁前的产品进行自动分类、剔除。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如今林立的厂房和办公楼内每天有上百人在此忙碌。
在绵阳,从实验室内流淌出的创新活力,经过中小企业的转化,到了产业发展领域,就汇集成浩荡大河。目前,已培育出西磁科技、东辰磁材、德华磁材、信和磁材、维奇电子等一大批专门从事磁性材料生产的企业,基本涵盖了市场上磁性材料的所有产品种类。
据相关资料显示,绵阳磁性材料企业中,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户。
“目前,绵阳正在不断推动磁性材料产业向高性能永磁材料、永磁电机等价值链高端延伸,未来,将在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等高端领域拓展应用。”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杨明 王建明 文/绵新网付江 郭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