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型工业化,拔节生长奏强音
工业是山东的基础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目标,这需要山东拿出强烈的担当精神,最大程度贡献智慧与力量。
从部署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到召开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一年来,山东坚持把发展工业摆在突出位置,谋划实施先进制造业“突破提升年”,纵深推进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加力推进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持续健全一系列配套政策体系,努力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闯新路。
当前,在争分夺秒的生产一线,在密集“上新”的施工现场,新型工业化奏响拔节生长的最强乐章。
抢位争先:
科技成色刷新产业亮色
眼下,位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内一片繁忙。作为比亚迪的“拳头产品”,弗迪动力电池项目一期、二期都已通线生产,规划满产产能30GWh/年。“项目采用全球领先的最新一代全自动化锂电池生产工艺,通过采取精益化物料管理、数字化工程和全流程质量追溯等措施确保产品质量。”比亚迪集团山东省总经理徐磊介绍。
再将目光投向烟台: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一期项目基础施工已完成90%,将建设自主研发、全球领先的POCHP装置等,带动万华化学现有3600余件国内外发明专利落地转化。
翻开工业重点项目名录,“全球领先”“国内首个”等关键词背后,是科技硬核在熠熠闪光,牵引着产业结构持续调优,进一步夯实产业韧性与基础。“山东加强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高效适配,构建形成‘四链’融通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制造业不断向高端化发展。”省工信厅厅长张海波说。
高端化的具体方向在哪,企业最清楚。为更好让企业当主角,山东教育、科技、工业等部门建立对接合作机制,加速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跑”向生产线。据介绍,去年6场全省产业链产学研对接及新技术新产品推介活动发布企业需求446项、新技术新产品323项、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成果407项。截至2023年11月底,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实施3202项,带动产生新技术1929项、新产品2113项、新工艺1730项。
瞄准突破产业共性技术,高能级研发平台持续刷新创新“答卷”,释放“多元催化”效应。2023年11月25日,我省首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工信部验收,开始向更高层次迈进。据介绍,该中心已成功研发出M5系列工业压电喷墨打印头,有望全面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在原有29家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基础上,去年山东又新培育6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已涵盖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环境控制节能技术、特种机器人、微纳传感、超高清视频、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
深耕科技硬核,传统产业存量焕新,新增长点加快孕育。据介绍,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已超过五成,各重点产业技术密集度不断提高,向全球化竞争舞台中央加速进发。
数转智改:
“汗水型”迈向“智慧型”
大的订单有3000件,小的甚至可1件起订——青岛瑞华是即墨一家老牌服装企业,跟许多传统服装企业一样,不同规格的订单需要通过转换生产线的方式逐一生产,而用大生产线做小订单,程序复杂、产能浪费,成本自然也会提高。如今,这种“大小通吃”的柔性订单能占到瑞华全部订单的近七成,带动全年产值冲上2亿元,同比增长20%。
这是由当地政府牵头,与工业互联网企业合作进行智能化改造的成果。仅三年,工人手工推车、线下记账、难以把控生产节奏的状况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系统根据尺码、颜色、材质等自动为订单匹配所需工艺路线和原料部件,管理效率提升80%,单日产能从9000件增至12000件。“市场需求升级,小批量、定制化的订单正逐渐取代大规模批量化生产。”青岛瑞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程显玉介绍,通过智能化改造,企业有了承接这类订单的能力,避免了被淘汰出局。
为了离用户更“近”些,无数实体企业正经历一场从“汗水型”迈向“智慧型”的变革。去年以来,山东全面深化数实融合,以更大力度推进智改数转,产业数字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均居全国首位。
“以多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为引领,山东加快探索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模式,打造点上企业有标杆、线上行业有示范、面上区域有样板的格局。”省工信厅工业互联网处负责人韦伟表示。据介绍,去年山东累计开展“工赋山东”系列活动50余场,对接企业4000多家,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117.6。
不仅是对工业“肌体”进行智能改造,聚焦重点行业,去年山东“晨星工厂”“产业大脑”“数字经济总部”等数字化建设相继铺开,推动工业数据资源动起来、用起来,牵引产业形态、商业模式重构。
“从‘泥巴’到‘嘴巴’,单一企业很难实现的品质溯源,借由‘产业大脑’能落到现实了。”日照精制茶“产业大脑”项目负责人、日照移动副总经理王鲁雷透露,精制茶“产业大脑”将应用于加工溯源、交易、物流信息查询、病虫害识别等多个应用场景,而对准了品质溯源这个“靶心”,自我造血的“强链”战就能打赢。目前,山东已先后培育32个省级“产业大脑”,用数据驱动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固链强群:
“金种子”长成“热带雨林”
首台冰箱下线!自2022年9月进场施工到2023年12月10日,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冰箱智能制造(一期)项目正式进入实质性生产阶段。“首台冰箱下线意义重大。”胶州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局长周兆和介绍,除冰箱智能制造二期、三期等在建项目,洗涤、空调等项目也同步启动。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家电、家居、家装产业将“三家合一”,形成一个世界级智能家居产业集群。
2021年,青岛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2023年以93.8的综合得分通过专家组验收,截至目前集聚企业2258家。除智能家电,山东还有轨道交通装备、动力装备两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15家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如何让一颗颗“金种子”长成共生共荣的“热带雨林”?2023年,山东下发意见细化创新载体建设、优质企业培育、资源要素集聚等具体目标,实施“强基韧链”“装备赶超”等专项行动,推动集群能级持续提升。
支持链主企业扩能增势。“去年前三季度,企业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材料产品板块在总营收中占比已接近60%,在总利润中占比近半。”华鲁恒升是煤基精细化工链主企业,总工程师于富红介绍,伴随去年建成的高端溶剂项目延链扩群,锂电池电解液一站式供应能力进一步提升。
推动链内融通发展、“开花结果”。利津县利华益集团ABS项目生产区不远处,就是旭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去年新启动的年产100万件汽车内饰零部件项目。“项目以ABS树脂为原料,实现与利华益在‘家门口’对接。”负责人任伯龙说。据了解,聚集在利华益集团周边,类似高端化工新材料项目已签约近30家,构建起PC、ABS、PS、新能源等全产业链条。
统筹固链强群,去年山东提级设立了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深入实施“十链万企”融链固链专项行动,27场省级对接和500余场各市活动促成重大合作意向2600余项。这些韧性更强、配套更高效、技术水平更先进的集群,正成为提升山东制造区域竞争力的主要力量。(记者 付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