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河北援疆干部的心声:在工作中这样理解“胡杨精神”

河北新闻网讯(纵览新闻记者张恩博 河北日报记者薛惠娟)从城市到荒凉的沙漠边缘,从机关到团场,河北援疆干部如何开展工作?遇到了什么困难?有哪些收获?

10月20日,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一团,采访了河北援疆干部朱溪,听他援疆工作的经历,了解他对“胡杨精神”的理解。

2023年5月,河北省第十批援疆干部来到远隔家乡3000多公里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肩负重托和责任,满腔热情投入到援疆工作中。来自石家庄的朱溪就是其中一员,现在担任兵团二师三十一团党委常委、副团长。

“胡杨不仅是绿色屏障,也代表着一种精神。”朱溪说,“胡杨自古就有‘三千年’的说法,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生动诠释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精神。对我来说,援疆也是一种学习和历练。”

朱溪在团场负责招商引资等工作,做好三十一团与河北省、石家庄市的沟通对接,并通过河北援疆二师分指挥部组织的产业援疆擂台赛,开展招商引资。

说起一年半以来的招商引资成果,朱溪介绍,在三十一团的绿色生态林,引进种植了中华沙漠龙柳,在树下嫁接肉苁蓉等经济作物,不仅有生态价值,还有经济效益。

除此之外,在朱溪的对接下,三十一团利用援疆资金,引进了戈壁设施农业项目,新建50座大棚,通过招商引资,与福建一家公司合作种植菌菇。通过项目示范,带动团里的职工发展菌菇产业。目前大棚已经出菇,效益还不错。

团场干旱少雨,风沙大。朱溪说,与家乡相比,这里的生活条件有很大的差异。在河北援疆二师分指挥部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关心帮助下,他很快融入进来,和当地群众处得像一家人。

“大家都说我黑了瘦了,更像一名团场人。”经历过沙漠风沙的磨砺,朱溪表示,将发扬“胡杨精神”,进一步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对接河北、石家庄的优势资源,服务带动团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