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东湖评论:保护传统村落,让乡愁有乡可寻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推进会,据会上介绍,我国将进一步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推动传统村落纳入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组织开展中国传统村落调查评估,完善法规政策标准,进一步强化制度保障。
我国共有815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并实施了挂牌保护,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传统村落所特有的风土人情是悠悠岁月的积淀,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是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的见证,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对传统村落进行合理利用、有序开发,应坚持保护为先、传承为本、利用为基,让古村焕发出时代新韵。
传统村落最直观的是“形”,保护是要放在第一位的。有的地方重开发轻保护,把传统村落当成“摇钱树”,忽略传统村落的原生态,拆旧建新、弃旧建新,最终“千篇一律”。应坚决纠治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失管失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从与先人对话,到与自然共生,立足为百姓谋利,满足与自然共生,让马头墙、吊脚楼、古城墙、古巷道与当地传统一致,在符合现代人生活便利的配套设施上下功夫,修好乡村公路、旅游公厕、信号基站、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实施河道清淤、边坡绿化、景观改造等村容村貌改善工程,注重传统和现代的适度融合,满足群众对宜居的新需求,形成保护修缮新格局。
传统村落最根本的是“魂”,传承历史文化是传统村落的应有之义。“每个村落都是一部厚厚的历史”,中华文明最遥远绵长的根就在村落里,勾连着历史记忆,寄托着浓郁乡愁。至今,宜昌龙池村还有“撒尔嗬”“花鼓子”“吹打乐”等悠久的传统民族文化,不少年轻人也加入了表演队伍。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传统建筑工匠出现断层。近年来,国家提出要保护和培养传统工匠队伍。部分地区依托传统村落成立“传统工匠培训基地”,开展马头墙砌筑、榫卯木作、雕刻等传统建筑技艺培训。如宜昌长坡村有专门的传统工匠协会,对村内的传统建筑进行修复,同时也是保障乡村传统建筑技艺薪火相传。
传统村落最重要的是“久”,历史悠久,也要长久的发展下去。传统村落不是静态的物件,是古与今、 形与魂、人和物、静与动的结合,只有找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让传统村落由“静态保护”走向“活态利用”,才能给古村落“生命”。这并不是“建个围墙圈起来”,把原有居民完全迁走,用一个传统村落壳子来招商引资,而是充分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及生活习惯,打造集建筑展示、生活体验、文化创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新空间。宜昌龙凤村庞家湾因地制宜,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把当地古民居改造成民宿,曾登上央视,成为热门网红打卡地,现在的龙凤村已然成为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多元化旅游乡村,日益绽放出新的光彩。
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加持,越来越多破败落寞的传统村落迎来新生,见人、见物、见生活,传统村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现代“游子”,让乡愁有乡可寻,让乡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小红(湖北宜昌)
责编:丁楚风【责任编辑: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