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一答系民生|青海如何促进草畜平衡和草原生态功能进一步提升?
本文转自:人民网-青海频道
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
“青海省享受草原补奖政策面积5.96亿亩,其中禁牧面积2.8亿亩、草畜平衡面积3.16亿亩。草原禁牧补助每亩每年7.5元、草畜平衡奖励每亩每年2.5元,但畜牧业收入每亩每年平均约80元,补奖收入不足畜牧业收入的十分之一。”近日,青海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关于黄河保护法和青海省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落实情况专题询问联组会议召开,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杜平贵就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玉树州人大法制和监司委主任委员王永岬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方面的询问给予回复,草原禁牧补助与畜牧业收入差距较大,农牧民落实政策的积极性不高,偷牧抢牧较为普遍,导致局部地区超载过牧严重,如果洛、黄南、海北等地,影响草原生态保护和管理。
近年来,青海在统筹推进黄河源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目前果洛、黄南、海北等州仍存在天然草原超载、草畜不平衡、修复项目方案制定不科学、修复后管护不力等问题,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任务依然艰巨。对此,王永岬询问青海省林草局将采取哪些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强草原资源生态修复力度,促进草畜平衡和草原生态功能进一步提升?
专题询问。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从数据来看,2023年,青海的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8.12%,比2011年增加5个百分点;近5年,青海省天然草原鲜草产量持续稳定在9500万吨以上,较以往多年平均增加500万吨以上,全省草原呈现出总体改善、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不断提高,生态服务功能逐步提升。
杜平贵介绍,与此同时,受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人为活动、人员力量、资金投入等多重因素影响,青海省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具体来看,除本文开头提及的草畜矛盾较为突出之外,退化草原治理任务艰巨,全省中度以上退化草原1.885亿亩,占全省草原总面积的31.93%,其中黑土滩和沙化等重度退化草原7561.52万亩,占全省草原总面积的12.81%。重度退化草原中,黑土滩型6239.43万亩,占重度退化总面积的81.55%,目前仅治理了27%。但由于治理投入标准低,仅为每亩350元,治理效果不理想。黑土滩型退化草地中,还有7度以上黑土坡3735.79万亩,治理难度更大、成本更高,因没有国家专项支持,尚未开展治理。
草种育繁推体系不健全,育种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全省16个育成草种中,成规模繁育推广的仅有披碱草、中华羊茅等4种,抗旱、耐高寒、耐放牧草种研究培育不够,尤其是“三北”工程急需的沙化型草种严重不足;草种结构不合理,16个育成草种中,15个为禾本科,豆科、菊科等青海省草原广泛分布的优势种严重缺乏;草种企业小而散,现有101家草种生产经营主体中,仅有3家具备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缺乏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
果洛州境内,成群的牦牛在水系边觅食。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草畜平衡问题,是草原保护监管的难点。对此,青海持续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专项行动,在8个市州各选1县开展禁牧和草畜平衡区优化调整试点。赴四川、内蒙专题调研,学习借鉴有关经验做法。研究制定《关于加强禁牧和草畜平衡工作的若干意见》《青海省草原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管理办法(试行)》,努力从制度层面破解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分年度督促超载严重的果洛、黄南、海北3州落实减畜措施,今年年底前将3州超载率分别控制在60%、35%、20%以内,2025年年底前分别控制在40%、25%、15%以内,2026年年底前将3州超载率全部控制在10%以内。
青海的草原面积达5.92亿亩,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56.67%,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0.72%,是青海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大多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青海各族群众世代生活的家园和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资料。如何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国之大者”,涉及民生福祉。
“健全完善草原保护修复规划,严格落实草原资源保护制度,科学开展草原修复治理,强化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管理,促进草原科学合理利用,切实抓好林草灾害防控和安全生产。”杜平贵表示,下一步,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全面加强草原保护修复,促进草畜平衡和草原生态功能进一步提升,守护好高原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