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雁归来,看平原特色乡村振兴聊城路径中的人才“引擎”
这里,有“血换太平”红色基因;这里,曾“引黄沉沙”土色漫天;这里,因“防沙造林”绿染村庄……
度假区于集镇太平新村,曾历经战火的洗礼,饱受泥沙的困扰,如今,他们战黄沙、抗贫穷,植树造林、防沙治沙,让“沙窝窝”里长出了新希望。
让村民心里的希望继续生长,最终化为幸福甜蜜新生活的那个人,是从这个村子里走出,又回乡兴村的闺女——周润秋。
2021年,在我市“归雁兴聊”人才回引计划的号召下,周润秋踏上了回村助力家乡发展的“征程”。
“毅然回村的决定,也是很多回忆的沉淀。”周润秋说,小时候就听奶奶讲,以前家乡的沙土松软,连小推车都进不来,地里种啥都不长,贫穷伴随父老乡亲太多年了!
“说是‘征程’,也是受村子里先辈们的感染与影响。”周润秋继续说,“血换太平”的牌匾,仿佛在诉说着当年抗日联防的严峻、村民的英勇无畏;为了沉沙池建设大局,乡亲们整村搬迁了两次;老村支书周脉义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防沙治沙,2017年村子被评为“省级森林村居”……
贫穷,已伴随数代;求变,是唯一出路!于是,用自己的所知所学,回馈家乡,让乡亲们富起来、日子好起来,成为周润秋的心头所念,也成为她担任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初衷。
第一次见到周润秋,是在去年的初夏。当时,她正在防护林中的大棚之内。一朵朵羊肚菌破土而出,身着小褐裙,盛开在菌垄上。
“林下潮湿幽暗的环境,非常适宜羊肚菌生长,销量也特别好。”周润秋介绍,羊肚菌是食用菌中的后起之秀,属珍稀菌种,口感好,营养十分丰富。
归乡后,她带领村“两委”成员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锦鲤养殖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为村庄带来新效益。
该村充分利用约2000亩防护林,地下养金蝉,地表种耐阴蔬菜,地上种菌菇,形成“三位一体化”的种植模式。种植的羊肚菌、大球盖菇和灵芝等高收入作物,年亩产值6万元左右。
趁着林下产业发展的兴盛之势,周润秋又流转了村内100多亩土地,开展项目合作,扩展建设了63座大棚,增加了投入,发展灵芝与平菇规模化种植,最终把林下作物装进了“大篮筐”。
利用村南的废弃坑塘,周润秋变废为宝,引进锦鲤养殖产业,建设露天土塘7处,共约18亩,每年可投放鱼苗140万尾;建设冬暖式大棚770平方米,可存放成鱼15000尾。如今,年收入达20多万元。
白天森系休闲,夜晚星空宿营。该村打造了以“太平·乡趣”为主题的林下露营基地。今年“五一”期间,这里作为聊城网红露营地之一,接待游客3000余人,成为了市民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短短数年,原来的“沙窝窝”,逐渐变成了村民发展产业的“金疙瘩”……
破解人才密码,方可激活乡村振兴动力。周润秋无愧我市乡村人才振兴的典型代表,而茌平区贾寨镇耿店百名“棚二代”返乡创业、高唐县千名“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成员常年坚持在农村一线,则从另外的角度,诠释着“人才”二字的分量。
产前有育苗场,产中有合作社,产后有蔬菜批发市场……耿店新村党委书记耿遵珠通过“一条龙”产业发展,吸引百余名青年返乡创业,成为人们口中的“棚二代”。
“棚二代”中,“80后”“90后”成为绝对主力。
2018年,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正式成立,从此,高唐县有了一站式乡村人才培养、农业科技服务平台。高唐县以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为中心,构建起县、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服务队伍。从“老把式”到“新农人”,从田间到指尖,农技知识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传递到农民心间。如今,1000余名科技服务团队成员、7000余名“田秀才”“土专家”奋战在乡村振兴第一线。
让那亲切的乡土气息,增添浓浓的人才气息,在文化科技中沉淀,在沉淀中厚积薄发,让乡村在振兴之路上越走越远,是耿遵珠、杜立芝、周润秋等人的初衷与向往,更是我市广大本土人才在奋斗之路上唱响的“振兴之歌”!(来源:聊城日报 记者 贾新伟)
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