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国际传播“三力” 讲好中国故事

□阳小芳

国际传播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方式,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引。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与此同时,我国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升,国际传播体系建设不断健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实践不断引向深入,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不断提升。

然而,在国际舆论场域,“西强我弱”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中国音量”和“中国体量”还不匹配,“中国故事”还没有很好地为“中国理论”插上飞向世界的翅膀,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我国国际传播体系改革,提升国际传播思想力、组织力、开放力,牢牢掌握国际传播的主动权、话语权、主导权。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提升国际传播的思想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工作的一系列思想观点论断,是对新时代党和国家外宣工作实践的规律性认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全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廓清疑惑,才能有力破解国际传播领域存在的站位不高、视野偏窄、观念狭隘、认识偏颇等问题。坚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才能解决宣教色彩过浓、忽视民间资源、把“正面效果”绝对等同于“正面报道”等问题;坚持“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才能解决传播内容单调呆板、枯燥无味的问题;坚持“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解决要么底气与自信不足、要么盲目自大的问题;坚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才能避免陷入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体系;坚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才能解决形式单一、方法老套的问题;坚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才能避免一个模板、一个套路、一个腔调的现象。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我们开展国际传播才能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

找准国际传播人才发展的着力点,提升国际传播的组织力。国际传播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的系统性、长期性、战略性工程,需要强化组织领导、统筹各方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做好国际传播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通晓跨文化交流特点的专门人才,需要充分发挥国际传播专门人才在组织体系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要充分发挥党领导高等教育的优势,不断推进高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在新文科背景下,在复合型知识基础、创新型能力结构、全场景传播素养等方面下足功夫,形成贯通式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新模式。政府和媒体作为国际传播的主力军,要建立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集聚形成国际传播力量,创新完善国际传播人才使用和发展机制,让专门人才在国际传播中挑大梁、唱主角,不断把专门人才优势转化为国际传播优势,助推我国迈向国际话语格局中心。要通过有效的引导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企业、智库、高校、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公民个人等主体参与国际传播的热情,推动国际传播事业形成“一盘棋”的大格局。

进一步打开视野、拓展渠道,提升国际传播的开放力。国际传播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信息生产和分发过程,而是具有鲜明的交流性、包容性、开放性。开展国际传播必须积极搭建交流平台,有力拓展互鉴渠道,在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中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文明支撑、营造良好外部环境。要善用文化之力,推动文明交流。着眼于增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凝聚国际社会合作共识,推动文明交流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建设,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持续深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各领域人文合作,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要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扬帆出海。将中国故事进行立体化讲述、国际化表达、个性化推送,以技术创新赋能全球传播,借助新形式和新渠道走出国门、传扬世界;坚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面向世界推出更多原创文化精品,融入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生动展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要巧借外力外脑,增强传播质效。“以我为主”和“善借外力”是辩证统一的。找到共鸣、共情、共振点,让外媒、外嘴、外脑、外笔等乐意传播中国故事;利用海外社交平台渠道,并加强合作传播,推动国际传播产品和服务在海外开花结果,形成讲好中国故事的强大合力。

(作者单位:湖北商贸学院)

1

今日热点

小编精选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