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东湖评论:执志愿服务“画笔” 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在第二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回信精神勉励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前行道路,又似一声号角,激励着众多人士投身到生态保护的伟大事业中。此信不仅彰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关注,更是对志愿服务精神的充分认可,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方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南水北流,滋润北方大地。十年来,丹江口库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持续深化水质保护,包括志愿者在内的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治水护水工作,先后已成立336个“小水滴”守水护水志愿服务队,实名注册志愿者近9万人,累计向北方送水超660亿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沿线26座大中型城市1.08亿人。这背后是一群人的齐心协力、拼搏奋进的结晶,尤其是志愿者们将护水视为己任,呵护库区每一条河流、每一处沟渠,一泓清水源源北送的无私奉献,他们以实际行动阐释了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倾尽全力。

志愿服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丹江口库区,有许多像吴远志、蒋德新这样的志愿者,他们或是划着清漂船打捞杂物,或是从渔民转变为清漂志愿者,数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护水一线。这些事迹表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态文明的守护者,不论力量大小,都能在生态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如总书记在回信中所强调,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需持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这种精神能够激发民众内心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促使更多人自愿参与生态保护。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要求与回信精神深度契合。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大黑山林场的生态护林员林树春,近30年常驻高山默默守护那片生态屏障,到陕西富平县齐村镇街子村落实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干涸泉眼复涌、发展相关产业,再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各地区不断提升水质监测和保护能力……这些都是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生动范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黑山林场的变迁,让人们看到持之以恒开展生态保护所带来的显著成效。越来越多的村民增强了环保意识,义务巡山,主动救护受伤野生动物,这是生态保护深入人心的体现。街子村的产业发展,用事实证明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径能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南水北调工程的成功运作以及沿线地区在水质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更是突显了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性。

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助力中国现代化建设。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以志愿服务精神为载体,带动更多人参与生态保护。譬如,强化宣传教育,提升全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让更多人知晓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从而自觉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不断优化相关制度和机制,为志愿服务提供更优的保障与支持,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生态保护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不能有丝毫懈怠。由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持续存在,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关键期。要继续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像保护自身的眼睛一般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每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只要齐心协力,从身边细微之事做起,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志愿服务,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做好垃圾分类投放、节约水资源等,就能汇聚强大力量。

新征程上,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贯彻回信精神,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共同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道冲(武汉经开区)

责编:周梦伊【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