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工作成效明显
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近日,安徽金融监管局联合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召开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工作推进会,通报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工作进展,逐地市、逐机构进行工作成效晾晒,并对金融支持保交房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省市两级金融监管、住建部门以及银行机构负责人参加会议。
据了解,今年以来,安徽高质高效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工作落地。截至6月末,全省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已推送三批次共计207个房地产“白名单”项目,项目共涉及住房24万套,辖内商业银行累计提供授信390.2亿元,累计放款214亿元。
提高政治站位,压紧责任链条
安徽金融监管局将落实融资协调机制作为促进金融和房地产良性循环的重要抓手,第一时间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部署各金融监管分局、各级银行机构成立一把手为组长的工作专班,2月即推动实现省市县三级融资协调机制全覆盖、全运转。与省城乡住房建设厅多次联合召开专题会议,传达上级政策精神,明确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各项工作要求。结合金融监管总局和住建部最新要求,推动调整充实城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融资协调机制,将公安、司法、税务、自然资源、市场监管等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纳入专班成员,目前省级专班人员共20余人,各市级专班均调整到位。
加强过程管理,规范工作流程
会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较早制定出台《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实施细则》,全面细化项目筛选、推送、融资、通报等工作流程和操作路径。根据住建部“五个条件”和金融监管总局“五项标准”,优化项目前置审核工作,制定项目抵押情况表、融资需求测算表,提高推送项目质量。建立推送项目管理台账,按审核情况将项目分为一、二、三级管理,对一级已提供融资的项目持续跟踪监测、二级正在对接的项目督导加快进度、三级尚未落实的项目查明原因并及时反馈协调机制,形成项目“申报推送-审核确认-授信融资-问题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坚持双向发力,组织银行机构主动挖掘潜在“白名单”项目,累计向地方协调机制推送备选项目57个,涉及融资需求113亿元,其中被列入“白名单”项目达34个。
坚持问题导向,提升工作实效
会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两次召开覆盖全省16个地市的南、北片政银企对接会和恳谈会,组织房企与商业银行“面对面交流”,主动搜集政策落实中的问题,协调帮助解决融资需求。针对具体项目支持中面临的困难,及时向协调机制进行反馈,共同研究应对措施,推动问题解决。据统计,在第二、三批104个“白名单”项目中,全省共有18个是前期存在问题、经协调机制解决后纳入的项目。近期,安徽金融监管局联合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主动听取地市反映的问题及建议,专门下发通知组织商业银行进行核查与整改。
加快授信融资,加大金融支持
建立全省银行机构融资协调机制“日统计、周调度、月报告”制度,指导银行机构在总行框架下尽快建立相应的内部尽职免责实施细则,推动银行机构打消顾虑、应贷尽贷。督促银行机构对符合融资条件的项目开设绿色通道,成熟一笔、发放一笔,提高授信审批效率。如,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建立“优先受理、优先调查、优先审查、优先审批”工作机制,仅利用7个工作日,即完成对某民营房企10亿元新增授信。兴业银行合肥分行积极争取总行绿色审批通道支持,为某项目快速发放首笔4亿元开发贷款。徽商银行优化流程,第一时间对合肥某县域项目发放5100万元开发贷款。银行机构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融资需求,全省“白名单”项目共支持民营企业110个,占比53.1%。
此外,为积极引导市场预期,安徽金融监管局联合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举办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专场新闻发布会,通报融资协调机制工作落实进展,邀请商业银行和获得融资房地产企业介绍相关情况。同时,组织各银行机构主动加强与市场沟通,通过媒体宣传融资协调工作有关情况,增强市场信心。(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