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汉:大湾区融合发展再添新动能

本文转自:环球时报

连接深圳与中山的跨海通道6月30日全线通车,实现了深圳、广州、中山以及珠三角西岸都市圈的无缝对接,也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再添新动能。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体制衔接机制对接和产业协同发展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和社会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由区域发展的核心地区或都市圈形成的发展极,通过交通连接、体制引领、资本、技术、人才和产业外溢,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带动”和“轴带支撑”的发展格局中,发挥深港和广佛两大发展极的核心引擎功能,带动珠江口西岸城市群加快发展,是大湾区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通达与便利,可大幅降低物流的时间及货币成本,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地处珠三角东岸的深圳和东莞正是凭借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承接了香港大量的制造业转移,实现了快速的工业化,一度赢得了“世界制造业基地”的美誉。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深圳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等领域涌现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优质企业,它们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随着土地、劳动等要素成本上升,深圳不少制造业和科技企业有将其生产加工、成果转化、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产业链的环节向周边城市和地区转移的内在需求。珠三角西岸的中山、珠海等城市拥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相对较低成本的优势,深中通道建成大大缩短和节省了深圳与中山等珠三角西岸城市交通时间和运输成本,中山等城市可以承接深圳产业转移,优化大湾区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区域之间产业高效协同,促进大湾区东西两岸的产业和经济均衡发展。

例如中山市以深中通道为节点,制定了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轴和东部环湾区创新发展带的规划。随着深中通道通车,珠海高新区作为深中通道进入珠海的第一站,吸引了更多的创新企业和创新资源的集聚,其中有不少是来自深圳的高科技企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构建广州、深圳“双城联动”发展新格局,强化广深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深中通道实现深圳前海深合区与广州南沙深合区无缝对接,为广州和深圳的“双城联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前海和南沙可以充分发挥国家赋予的自贸区、深度合作区的体制创新优势和深中通道带来的区位优势,在改革开放、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深化合作,携手打造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另一方面,加快体制衔接机制对接,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如果说交通等基础设施便利化能够降低企业经营的货币成本,为要素跨区域的自由流通创造物质条件,那么体制衔接机制对接则能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为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供了制度保障,将进一步放大“硬联通”的效应。从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标准看,大湾区各个城市之间的差别也是明显的。内地对外开放进入制度性开放的新阶段,其重点就是在体制、规则、管理、标准等方面不断对标国际通行规则,构建高水平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去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大湾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对标国际一流水平;聚焦经营主体关切,在推改革、扩开放、促创新上持续用力;实施更多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共商共建共享体制机制;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充分释放,在全球范围集聚和配置各类资源要素的能力明显增强,营商环境国际竞争力居全球前列。

从大湾区内地城市看,区位优势和制度创新优势可以解释各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交通互联互通可以改善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区位优势,体制优势则要靠营商环境改善和制度性开放来实现。因此,大湾区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的同时,更要在市场一体化和营商环境一体化方面下大功夫。(作者是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

热门相关:前夫有毒:1000万夺子契约   世界第一校长   甜蜜婚令:陆少的医神娇妻   胸部丰满的大嫂   驭房有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