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水利系统积极实施抗旱保灌溉保供水工作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运城市尊村灌区第二提水站(资料图片)
近期,山西省高温天气频发,部分地区遭遇旱情,而当前正值“三夏”关键时期,随着夏收快速推进、夏播全面展开,土壤缺墒情况逐步显现,旱情发展较为迅速,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旱情发生以来,山西省水利厅迅速行动,组织相关部门全力开展抗旱保供水工作,科学调动全省大中型水库和灌区的资源、指导农民合理利用水资源进行灌溉、加强水资源日常调度管理,全力以赴打好抗旱“主动仗”。
统筹调配
科学调度抗旱水源
科学调度抗旱水源是应对旱情的关键措施。
记者了解到,在此次抗旱行动中,水利部组织黄河、淮河、海河水利委员会会同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陕西、甘肃等省水利部门,逐一梳理骨干水库、引调水工程的供水能力和相关区域的用水需求,统筹上下游和左右岸、生产和生活、当前和长远等方面,紧急研究制定骨干水利工程抗旱应急调度方案,明确调度运行方式,流域控制性水工程全面进入抗旱调度模式,从快从细从严从实开展抗旱调度,加大下泄流量和水量,保障夏播用水需求。
6月18日,记者跟随山西省水利厅抗旱保供工作队来到了吕梁水控集团文峪河水利发展有限公司。“我们严格执行省水利厅、吕梁市水利局关于济汾补水的调度指令,5月下旬以来,先后分两次开闸放水,第一次是5月24日至6月1日,文峪河水库向汾河干流生态补水392.6万立方米;6月11日再次进行生态补水,到今天8时,补水量达621.1万立方米,目前补水仍在进行中。”该公司董事长刘忆忠介绍。
大水网骨干工程的提水供水能力,就是发展的最大底气。在应对此次旱情的过程中,山西省大水网骨干工程的调度抗旱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截至目前,全省灌区累计灌溉供水量129031.3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330.3万亩。其中漳泽、后湾、关河水库6月以来累计向长治市和下游河道供水超1000万立方米,为下游地区提供了水安全保障。
协同联动
全力确保居民用水
在抗旱过程中,保障居民用水是重中之重。
汾河是山西省的母亲河,润泽三晋大地。向汾河进行生态补水,不仅保障了沿岸居民生活生产用水需求,也缓解了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矛盾。
柏叶口水库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水库建设规划,是山西省兴水战略35项应急水源项目之一,也是一座以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及防洪为主,兼顾提高现有灌区的灌溉保证率、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今年入夏以来,该水库与下游的文峪河水库联合调度,在防洪抗旱、涵养水源、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缓解了文峪河乃至汾河流域有关地区和用户的工业、农业、生活及生态用水需求。
柏叶口水库管理有限公司的弋兴东介绍说:“今年5月22日至6月1日,根据省水利厅有关要求,柏叶口水库进行了第一轮汾河干流生态补水工作,供水时长10天,供水总量1000余万立方米。6月11日至6月18日进行第二轮生态补水工作,补水流量15立方米/秒,目前供水总量已达1200余万立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柏叶口水库是目前山西省唯一获得水利部安全标准化一级、管理标准化一级的“双一流”单位,为沿汾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水保障、水支撑。
强化节水
保障农业灌溉需求
农时不等人。6月18日下午,艳阳高照,汾西灌区所属洪洞县马一村的地头,到处都是农户们的身影。
“我自己种了10亩地,种的都是玉米,这次浇地大概需要7个小时,这几天干旱,浇上水就放心啦。”马一村村民樊亚平一边浇地一边告诉记者。
汾西灌区是一个集引、蓄、提、灌、排、防洪、发电、供水、养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灌区,主要水源有汾河、龙子祠泉和郭庄泉,农田灌溉涉及洪洞县、尧都区和襄汾县的19个乡镇294个村庄,受益人口45.68万人,设计灌溉面积70.2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0万亩。
“灌区中心高度重视此次旱情,全力组织开展抗旱工作,组织人员对输水干渠淤积严重的26处地段进行了清淤清障,对七一水库坝后站、西贾扬水站泵站10台机组进行了全面维护保养,做到了渠道输水通畅,水库泵站全部开机提水灌溉。自6月8日以来,共提水1300余万立方米,灌溉面积7万余亩。”汾西灌区水利服务中心管理科科长贾俊杰介绍。
同样,面对此次旱情,大禹渡灌区依托先进的数字孪生技术,精准开机、精准调控、精准浇灌,在抗旱工作中发挥出高效、精准的作用,为芮城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了坚强的水利保障。“我们利用数字孪生技术,通过灌区GIS一张图的辅助,及时调整田间供水预案,确保了在干旱条件下今年灌区内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截至目前,灌区已提水1050万立方米,浇灌面积16万亩。”大禹渡扬水工程服务中心副主任闫帅告诉记者。
随着抗旱工作的深入推进,山西省水利系统将继续加大投入,完善水利设施建设,提升抗旱能力。通过科学规划、精细管理,确保水资源得到更加合理高效利用,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