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益性社区探索:一座黔西南古城的“再生长”
贞丰古城的招商规定有点严苛。
想要在古城租赁一处古建筑经营,必须提交详尽方案至贞丰珉城旅游文化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管委会、以及贞丰县委、县政府,经多道“关卡”审批。
对此民间不乏质疑的声音。但这并非形式主义,而是当地县委、县政府总结多年经验后做出的决断。
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的贞丰古城,原为当地布依族先民集镇,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之前,迄今仍基本存留自乾隆年间至近代的8处文物和33个传统建筑院落。新中国成立后,贞丰县从古城外围向南和向西扩建县城。如今古城常住居民不到2000人,因有一所中学、两所小学,共计近6000名学生在此读书。
自2016年贞丰县成为贵州省首个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以来,有关古城的保护与利用工作都不得不考虑:谁应是古城发展的利益共享者?
居民、游客、求学的青少年皆是。
贞丰古城的所有探索,都指向“可持续性”与“社区共益”的未来。
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的贞丰古城
古建院落如何融入现代生活
2022年,某次贞丰县委常委会上,当文旅专班汇报贞丰古城的业态建设时,刘勇内心打下问号。
刘勇,贞丰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彼时刚从临县望谟调来贞丰。他对贞丰古城的印象,仍停留在10多年前:新旧建筑任意拼搭,显得杂乱无章。
听闻同事们晚饭后都要去古城散步,刘勇心生好奇,再次踏入古城。以往乱搭乱建的设施早已拆除,破坏古建筑原貌的玻璃房、假山水塘等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自然沉淀下来的古街风貌。
保护工作正稳步推进;如何利用,仍需实践与探讨。
每逢节假日,贞丰古城都有游客造访
贞丰县近年来进行了诸多有关古街业态的尝试。譬如将传统院落租赁给商家开设民宿、酒吧、餐饮店等,然而部分商铺终因各种原因难以为继。
租金减免等优惠政策,并不能解决部分商家的困境。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丁付平介绍,2023年7月开始,贞丰古城逐步收回经营不善、定位不符的店铺,将其闲置,秉着“宁缺毋滥”的原则,选择新的利用路径:合理利用历史建筑,建设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学习成长型共益社区,以文化人,以文兴城。
古城内的珉球书院经修缮后,于2023年9月变成社区图书馆面向公众开放。开馆前3个月,贞丰县委、县政府提出:“一定要考虑它的可持续性。”
珉球书院运营方“大山小爱”公益团队秉承可持续性的理念,在书籍的选择上,12000多册图书,由从事公益教学10多年的志愿者把关采买。原则上尽可能挑选平价书,但作品要经典、出版社要正规。情感鸡汤书、仓库滞销书、没有读者的自费出版书,都会被拒之门外。
贞丰古城珉球书院开展“做数独换书签”活动
运营管理上,珉球书院设立积分兑换礼品制。学生们阅读书籍口述感想、提交读书心得,或是参与图书修补、绘本故事会等活动,都可获得相应积分,累积到一定数额便可兑换文具、玩偶,或文创产品。
刚开始部分小学生过度偏爱漫画,甚至还跳过书中插页的知识链接。“当有学生多次以讲述漫画故事来‘交作业’,我们就拒绝为其积分,并推荐一些儿童文学给他们阅读。”来自广州的志愿者田粟说,待热衷读图的学生习惯文字阅读,再循序渐进引导其更上一阶梯,阅读更多优秀的人文社科书籍。
不到1年时间,贞丰古城内良好的阅读氛围已然形成。平均每天有近两百人到珉球书院读书,双休日甚至上千人。当地布依族妇女背着熟睡的婴儿,陪着读小学的子女读绘本,是书院里常见的画面。2024年全民阅读大会乡村阅读推广主题曲《因为有光》的mv,就在此取景拍摄。
这座始建于清道光(公元1836年)年间的书院,至此真正开始融入现代生活。
珉球书院内,家长陪伴孩子阅读绘本
文化空间何以连接社区乡村
珉球书院为贞丰古城带来的,不止书香。
张贴于书院的一份“共益”倡议提到:本空间所有的文创及餐饮商品,销售额的10%将注入“珉球共益基金”;“珉球共益基金”主要用于为书院购买新书,举办社区青少年活动及可持续运营;社区小伙伴参与制作完成的文创商品,售出后将获得10%的学分奖励,用于兑换其他学具……
珉球书院文创的原材料几乎都来自本地。那些看似平凡的物件,背后是世代传承的手工技艺,其中不乏国家级非遗。
贞丰县小屯镇,至今仍完好保存着东汉时蔡伦式的纸张作坊和工序。文创设计团队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当地手工艺人并不知道来自城市的游客们会买何种商品,他们用古法生产出价格不菲的书画纸,却不一定有广阔的市场。
那就换一个赛道。小屯镇皮纸被切割成小块,摇身一变为锦灰堆扇面、书签、藏书票等产品。照此思路,贵州省级非遗挽澜镇窑上村土陶,做成插花瓶;者相镇布依土布,则缝制为茶席、杯垫、布袋。
用贞丰小屯皮纸做成的藏书票
一切还只是刚刚开始。有了美好的开端,贞丰古城内的更多古建筑,也逐步建为社区公共空间,同时试图连接学校、社区、景区,甚至更远的乡村。
位于古城南大街的两湖会馆,今年年初被改造成“珉谷艺术空间”,正式向青年创作者发出“进山办展”的邀约。发达的北盘江水路,曾让贞丰古城成为与两广、两湖等地商业及文化联系的重要驿站,省内外商贾在此云集。如今邀约山外青年进山办展,更像是对历史的呼应。
始于今年2月4日的首场展览,名为“你过来呀!花江铁索桥摩崖石刻拓片展”。展览主题用上戏谑活泼的口吻,是因始建于明代的花江铁索桥,商人与马帮南来北往,“你过来呀”就好像古时有人站在桥这头喊对面的商贾,也是对青年创作者的喊话邀约。
布依族女孩观看贞丰花江铁索桥摩崖石刻拓片
谈及展览名称中的“你过来呀”,刘勇表示“有吸引力,才会有生命力”。贞丰县领导班子早已达成一种默契,即不会用行政化思维去约束文化项目执行团队的有趣创意。
2024年1月,贞丰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前所未有地将“文化展览”纳入“十件民生实事”:建成珉谷艺术空间青年展馆,支持青年免费办展20场次以上。
系列政策支持下,珉谷艺术空间目前已举办了“欢颜贞丰张张笑脸”青年摄影影像联展、“看见——我们看见的他们,他们‘看’见的世界”热成像展、“有黔图”元至近代贵州舆地图展等展览。
“并不期待只用两三个月,当地居民就能形成看展的习惯。”策展方负责人陈晓龙说,文化展览应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地影响百姓的审美和情操。每场展览结束后,策展团队还会将展览送至贞丰县各乡镇的中小学,为大山中的孩子打开一扇望向山外的窗。
策展团队将展览送至贞丰县田字格必克实验学校
共创共享怎样构建幸福生活
于当地居民而言,贞丰古城好像没什么变化,又似乎发生了改变。
被人问及具体有哪些不同,居民李小会和老姐妹们一时间都讲不出来。她们在古城住了大半辈子,靠摆摊供养儿女长大,不知不觉间已年过花甲。
近年来,贞丰古城陆续来了些外地年轻人,租赁下古院落开设商铺。起初,李小会并不觉得这些年轻人做的事和自己能有什么关联。直到今年年初,两位女生前来拜访,进门便礼貌地问:“可以买一碗您亲手做的汤圆么?”
李小会连连摆手,称早已不做生意,紧接补了一句:“旧式做法,怕合不了当下年轻人的口味。”
“贞丰古城就需要这样的‘老字号’味道。听闻您当年出摊时,整条巷子都飘散着红糖酥麻香。”来客不甘心,劝说她“重出江湖”,并提出会按照她的需求,免费打造漂亮的小摊车,“新的小摊车可以推到古城内的任何地方。”
李小会的“周记汤圆”小摊车
那段时间,贞丰古城内10多家小吃摊摊主都收到了这样的邀请,包括李小会在内的老摊主抱以质疑。几十年来,为不影响市容,他们推着旧木板拼接组装成的小摊车,穿行于古城不起眼的背街,停留的地点几乎是游客不去的地方。
在“改造小摊车”计划的策划者郭璐看来,古城如同一个巨大的容器,里面乘放着时间和历史。当世人目光关注到这座古城的时候,不仅会关注构成这个特殊空间的城墙、街道、民居等各类建筑,还会关注在街头巷尾售卖糯米饭、红糖汤圆、凉剪粉等本地小吃的摊贩。正是这些带有本土气息的事物与味道,古城才拥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
2024年端午节,13个惠民美食小摊车、36个惠民助农摊位集体亮相贞丰古城
古城的发展,亦要让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我们希望居民的小摊车变得美一些,成为古城流动的风景线。”郭璐说,目前已为近30位摊主定制了小摊车。每辆小摊车不仅招牌字体、装饰配色花纹不同,小摊车桌面的开孔位置、大小,以及车厢如何分栏,都要量身打造。此外,策划团队还为每个摊位设计了别具特色的宣传语,比如李小会的汤圆摊宣传语为:白白胖胖,充满希望。
带着希望,小摊车摊主们自信地走街串巷。李小会说,若遇外来游客,她就拿出策划团队赠送的纸碗盛汤圆,上面印着“有光之城,书香贞丰”,“这是我们的名片,要让更多人知晓。”
贞丰古城“有影·影像”艺术空间
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古城建设与发展中来。
今年5月,贞丰古城将封家大院建成“有影·影像”艺术空间,古院落的天井处还设置了“坝坝电影院”,供居民与游客免费观影。周围热心的居民们得知后,主动捐赠了30多张木质小板凳。
艰难的探索期已过,贞丰古城正朝着“共益”方向发展。“共益”将“公益”拉升到“价值共建”的层面,创造出一种能在参与互动中存在的、可共享的利益,而这种“共益”,构成了贞丰古城每位居民的幸福生活。
一种栖居在古城历史中的、依旧鲜活明亮的生活。
本网记者:李思瑾
一审:曹轶王琰
二审:林萌袁小娟
三审:李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