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多彩时评: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展现新姿、绽放新韵
作者:向秋
6月8日是我国第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7项,居世界第二。其中,世界自然遗产14项,文化和自然双遗产4项,均居世界首位,总面积达7.06万平方公里。
泱泱中华,文明博大。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在保护传承利用中展现新姿,才能把老祖宗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延续下去。
展现保护新作为。从北京故宫到山西平遥古城,从承德避暑山庄到安徽古村落,随着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面加强,遍布神州大地的一座座古建筑,经历岁月的风霜,焕发新的时代光彩。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保护好它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坚持保护第一,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健全管理制度、健全保护机制,实现对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有效监管。加强对历史文化古迹保护前、中、后期的调研、监测与评估工作,实施对文物古迹周边人文、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划和保护。自然遗产是地球上独特和珍贵的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价值和重要性。加大对遗产地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维护遗产地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焕发传承新气象。文化和自然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要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仅将文化遗产当作珍稀物品保留下来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发掘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提供精神动力。要坚持传承优先,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赓续红色血脉,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强大效能。要传承文明根脉,持续强化博物馆纪念馆教育研究功能,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多重价值,推出更多展览展陈和文化文物精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每个人都要本着对国家、民族、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担起文脉传承者的重担,让文化遗产传承不绝,让历史记忆历久弥新。
拓展利用新途径。线上线下举办形式多样的非遗展览,全方位打造“沉浸式”非遗文化体验;基于敦煌莫高窟洞窟壁画以及藏经洞文献制作合成的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首次向全球开放……惠及群众、服务人民,是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目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只有通过适当途径发挥作用,通过特定方式被大众所关注与分享,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真正融入现代生活“用起来”,融入网络传播“火起来”,融入文化时尚“潮起来”。要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通过互动体验、文创产品、文艺作品等多种形式,满足人民群众了解历史、汲取知识、欣赏艺术、陶冶情操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善于运用科技手段为文化遗产赋能,积极融入前沿技术,打造沉浸式的视觉体验,更好地读懂、理解、热爱文化遗产。以“历史文化+旅游”“历史文化+电商”“历史文化+学研”等为载体,提升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认知度和传播度,拓宽文化和自然遗产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的路径。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阔步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我们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和自然遗产绽放时代新韵,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向秋
一审:叶力
二审:王琳
三审: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