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灾害会不会越来越多?
近期,南方多地发生的极端天气备受关注。连日强降雨致多地受灾,北江发生特大洪水,广东肇庆、韶关、清远等地4人死亡、10人失联,江西发生4起雷电灾害事故,造成3死3伤……
我们面对的极端天气灾害为何越来越多,在我国已经正式入汛的情况下,极端天气的多发频发是否会加剧汛期灾情?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应急管理报采访了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气象灾害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应恺然。
应恺然介绍,近期南方多地发生的暴雨及强对流等极端天气,主要是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所导致,但也不可完全看为“偶然事件” 。
她表示,受全球变暖影响,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呈多发频发态势 。
根据当前数据预测,今年汛期我国降雨总体较往年偏多,气温总体较常年偏高,虽目前从季节尺度看尚无明确信号表明主汛期有极端灾害发生。
但不排除汛期内有区域性和阶段性灾害的可能 ,无论是民众还是有关部门,都须做好防灾治灾的准备。
汛期形势判断有何依据?
据水利部等权威部门预测,今年汛期我国旱涝并发、涝重于旱,全国七大江河均有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水 ,部分地区可能发生阶段性干旱。
“我是比较赞同这样的观点的”,应恺然告诉中国应急管理报,这是综合了多种因素分析得出的结论。
应恺然介绍,研究表明,全球变暖、海温、海冰、积雪、土壤湿度、青藏高原动力热力作用以及大气环流等“海-陆-气”要素,均可对中国汛期气温及降水产生重要影响。
针对今年汛期“涝重于旱,区域阶段性灾害明显”这一汛期趋势预测的基本特征,结合全球变暖及厄尔尼诺发生形势,可能的成因解释如下:
·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致空气中存更多水汽
应恺然介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2023年,我国平均气温达到10.7℃,较常年偏高0.8℃,为1961年以来最高,打破了2021年10.5℃纪录。
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升高了0.5℃~1℃。山东、辽宁、新疆、贵州等13个省(市、区)气温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全国共127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气温的上升使得空气中能够容纳更多的水汽,应恺然告诉中国应急管理报,“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空气中将能多容纳7%的水汽 ,从而影响降水量等气象要素。”
另一方面,气候变暖还会导致降水结构出现变化。以我国为例,近50年来,我国年平均雨日总体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小雨日数减少比较明显(减少13%),但暴雨日数反而呈现增加趋势(增加10%) 。雨日特别是小雨日数减少,这意味着干旱风险增加,而暴雨日数增加意味着短时强降水事件频率增加,城市内涝等灾害风险增加。
·2023年至2024年的厄尔尼诺衰减期, 有规律表明或使今年出现高温暴雨
应恺然介绍,预测我国今年汛期形势的另一个依据,是2023年至2024年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 。
她提到,据监测,2023年5月全球开始了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公开资料显示,厄尔尼诺是一种自然发生的海洋现象,与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洋表面温度变暖的“暖水现象”相关。按判别标准,关键区滑动平均海温指数达到或超过0.5℃且持续至少5个月,就可以判定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研究显示,一次中等或以上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通常大约能够使年平均全球表面温度上升0.1到0.22℃。
应恺然介绍,2023年5月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于2023年12月达到峰值,自2024年1月以来开始衰减。根据动力气候模式和大数据方法预测,预计未来3个月(4-6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继续下降,2024年5月前后厄尔尼诺事件结束。
她提到,从历史统计数据来看,厄尔尼诺事件爆发次年,可能会导致我国东部地区在汛期出现较为持久的高温天气,进而引发高温灾害 。
厄尔尼诺还可能会导致我国东南部地区汛期降水偏多,进而导致暴雨洪涝灾害 。同时,厄尔尼诺可能对太平洋地区的台风活动产生影响,导致台风生成的位置和数量发生变化,给我国沿海地区带来台风袭击的风险。
不可轻视的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会多发频发
“目前来看,还没有明确的前期信号表明今年汛期会有极端气象灾害的发生”,但应恺然提到,不排除有区域性和阶段性灾害的可能 ,尤其近年来全球变暖不断加剧极端天气的发生,天气愈发不稳定,极端天气灾害屡屡发生。
2023年超强台风“杜苏芮”一路北上导致华北、东北地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近期江西多地出现强对流天气,风雹等灾害导致多人遇难……“这些灾难我们不能把它们当成个例去看,它们很可能不是偶然发生的。”应恺然强调,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今后发生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频率可能会越来越高。
在应恺然看来,当前人们对于全球变暖的重视和了解程度不足 。
“很多人简单地认为全球变暖就只是气温升高,人体感到炎热,但其实并不是如此。”她举例称,全球变暖是指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而在区域上有很大区别,北极地区的增温幅度大于赤道地区的增温幅度,这将导致两区域温差变小。
中纬度西风带保护我国在冬季免受北方冷空气侵袭,但受全球变暖影响之下北极和赤道的温差减小,西风带这个“围栏”也就变得不牢固,使得冷空气直接侵入,导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寒潮灾害 。“大家只感觉到冬天特别冷,但不知道其实可能由全球变暖主导,是全球变暖影响下发生的极端天气和灾害 。”
在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多发频发的大背景下,今年汛期我国发生极端强降水,出现暴雨和洪涝灾害等情况也并非没有可能 。
“近年来,我们经常会听到‘百年一遇’的暴雨、‘百年一遇’的洪水这些说法”,应恺然表示,这些此前的“百年一遇”,在当前的全球变暖背景下,新的纪录可能几年内就会刷新 。“我们必须对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多发频发的形势给予重视”。
专家建议:
应恺然提出,针对今年汛期“涝重于旱,区域阶段性灾害明显”这一汛期趋势预测,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应对措施。
加强水资源管理。针对洪涝情况加强水资源管理,包括建设水库、调整水资源分配和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应对汛期降水过多造成的洪涝灾害;
改善排水系统。完善城市和农村的排水系统,加强河道整治和河道清淤工作,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减轻城市内涝风险;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加强对汛期气象情况的监测和预警,提前预警暴雨、洪涝等灾害,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开展生态修复和防护工程。加强对河流、湖泊等水域的生态修复,恢复湿地功能,增加水源涵养能力,减少洪水灾害。同时,建设防洪堤坝和水利工程,加强护岸和堤防的建设,提高防洪能力;
制定应急预案和救援措施。制定完善的汛期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和救援措施,提高灾害应对的效率和能力,及时组织抢险救灾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社会宣传和公众教育。加强对汛期灾害防范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汛期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增强社会的抗灾意识和应对能力。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汛期灾害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本报记者 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