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见红山:探寻穿越千年的龙图腾

【环球网综合报道 记者 郭若渔】1954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尹达先生在梁思永的建议下,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中将赤峰市红山后遗址文化发现的文化类型正式命名为红山文化,距今已经70周年。

值此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之际,9月23日,记者跟随考古专家、学者一行考察参观了赤峰博物院、赤峰市敖汉旗元宝山遗址发掘现场和红山文化博物馆,透过文物感知历史的温度。

赤峰市敖汉旗元宝山遗址是内蒙古自治区目前考古发掘的最大的红山文化晚期积石冢。该遗址考古共发掘出土百余件红山文化玉器,出土大小不等3件玉猪龙,其中1件长15.8厘米、宽9.5厘米、厚3厘米的玉玦是红山文化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体量最大的一件玉龙。

这百余件玉器基本涵盖了红山文化玉器的大部分类型,填补了内蒙古地区考古出土玉器研究的空白。出土的玉料、钻芯、玉器残件等为探讨红山文化玉器加工技术、玉料来源与使用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随后,考察团参观了赤峰博物院,据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玉龙作为可单独携带使用的实体形象以辽西区的红山文化最为繁盛。红山文化的玉龙根据整体特征的差异可以分为玦形龙和C形龙两种,玦形龙根据头部形态的差异还可以进一步细分。

玉龙是红山文化特征性明显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类玉器造型,也是红山文化对中华文明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类器物。玦形龙和C形龙的出现证明了6000年前辽河流域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图腾崇拜。龙的形象综合了多种动物组合而成,也是先民逐渐形成共同信仰的过程,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过程的映射。

辽西区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玉龙体现了红山文化在本地文化传统基础上的连续性发展,红山文化区内广泛存在的、造型一致的玉龙更是统一的红山社会的重要标志。红山文化晚期,构成了以玉为载体的礼制形态,充分反映出玉器在红山文化先民的社会生活中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

考察团还探访了红山文化博物馆,其中的勾云形玉器更是展现了先民精巧的加工工艺。赤峰博物院副院长秦博在著作中写道:“红山文化先民认为云是自然瞬息万变的根源,也感受到这种自然现象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一文中指出:“玉是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现物。而这一文化现象为中国所独有而且长盛不衰。”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刘国祥曾指出,中华民族爱玉和用玉的传统始自兴隆洼文化时期,距今已有8000余年的历史,并且延续至今,未曾中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形成的早期发展阶段,玉器是贯通天地、沟通祖灵和神灵、彰显礼仪的核心物质载体;秦汉以后至明清,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进程中,玉器发挥了延续文明血脉、凝聚民族的共识等重要功能,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

“知其所来,明其所往”,红山文化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考古学文化之一,随着考古学家进一步发掘、研究和保护,红山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的璀璨一颗,会在北疆继续熠熠生辉,照亮新征程。

(注:图片除“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元宝山积石冢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组供图”之外,其余均为环球网记者郭若渔现场拍摄)

红山文化出土彩陶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