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新“旅游+” 文化产业创意涌动
寒风凛冽,陇原大地却处处涌动生机。在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康县朱家沟村的“五福临门”民宿小院内,炭火融融、茶香飘逸,游客们围坐在水汽氤氲的炉边,闲谈笑语。
朱家沟村山大沟深、依沟而建,至今保留着传统村落韵味独特的古道、古宅、古树、古泉等景观。2016年这里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民宿的入住率从2022年冬季的不足3成,增加到2023年冬季的6成。”“五福临门”民宿负责人朱彦杰说。
2017年,决定返乡创业的朱彦杰将目光瞄准古村文化,欲在山林环抱的传统民居院落中打造一处当代宜居的“诗意栖息地”。他流转了村里的几间旧屋,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对内部居住功能进行了提升改造。
传统农耕文化之美引游人向往。据统计,朱家沟景区年游客接待量从2017年的8万人次增加到2023年的68万人次。2021年这里被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全国首批甲级旅游民宿。
今年,朱家沟村持续深挖当地特色文化,在冬季期间推出了围炉煮罐罐茶、“享年猪”等活动,让游客们在“静享”诗和远方的同时,还可以体验与众不同的农耕“年味”。
“更多文化元素的植入不仅正在丰满我们自身对村落历史的认知,也让游客们实现‘行路读书’的目的。”朱彦杰说。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23年乡村旅游人数同比2019年增加了19.84%,旅游收入同比2019年增加了41.74%。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规划与乡村旅游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越来越多乡村通过注入文化元素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游客也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体验,愿意为文化情怀消费。
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9515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2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3%。
在甘肃,“研学游”“丝路游”成为引领文化市场向纵深发展的主要赛道。
今年1月中旬,甘肃省临夏中学的高二学生王婧武搭乘敦煌文化研学季专列前往古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汇重要枢纽——古城敦煌,体验了一场赏壁画、穿沙山、制泥板画的文化之旅。
“敦煌历史悠久,参加‘研学游’既能开拓眼界、增长见识,也能在繁忙的学习中获得休息和快乐。”王婧武说,这已经是她第二次参加假期“研学游”。
自2022年起,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开始在冬春季打造敦煌文化研学季,欲以兼具教育性、体验性、娱乐性的多元课程引领青少年立体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目前全市已形成16个研学基地、5条精品研学路线、30余套精品研学课程。
各地青少年、游客纷至沓来,让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的骆驼在今年冬天格外“忙碌”。该景区相关项目负责人介绍,冬季来体验丝路文化的游客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多,提供骑行的骆驼数量也由往年的每日20至30峰增加至2023年冬季的日均200峰。
今年以来,截至2月18日,莫高窟、玉门关遗址景区等敦煌市六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5.6万人次,相比2023年同期增长141.14%。
传统佳节元宵节当晚,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的屋兰古镇景区开启九曲黄河灯阵。总占地面积达150亩的九曲黄河灯阵霎时闪耀,伴着敲锣打鼓的热闹声,游客们鱼贯涌入“金色迷宫”。
九曲黄河灯阵是当地一项历史悠久的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活动每年吸引数万人参与。游客们在365个按中国古代“九宫八卦”形制摆放好的灯笼阵中走一圈,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对张掖市甘州区碱滩镇古城村来说,这是每年春节期间的“大事”,传统的九曲黄河灯阵都由村民自己布阵、点灯。从2018年开始,当地政府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和当代声光电技术,打造了屋兰古镇景区,不仅使灯阵规模得到拓展,社火、木偶戏、麦秆画等表演也融入其间。
“近年来传统民俗活动越来越契合公众需求,2023年旅游旺季游客数量同比2022年增长20%。今年春节期间,人更多,活动也更热闹。”屋兰古镇景区负责人王伟说。